 ,于是带着哭腔说道:“丞君,家里传来消息,家母...家母昨
,于是带着哭腔说道:“丞君,家里传来消息,家母...家母昨 故了。”
故了。” 
 话到此处,甘昌已是一抽一抽的开始哽咽,“丞君,我...我今 便要告宁归乡,好送家母最后一程。”
便要告宁归乡,好送家母最后一程。” 
话毕,他便是佯装抹泪,恸哭起来。
 李尔的背后势力是 家,甘昌平
家,甘昌平 里依附在他的羽翼下,上下其手,没少捞钱。
里依附在他的羽翼下,上下其手,没少捞钱。 
 如今突然要离开,他心中倒是有些悲痛,他悲的是今后没钱捞了,哭声中自然而然的也带着几分真 实意。
实意。 
李尔皱了皱眉,连安慰的话都没说,便往怀里一掏,取出出一块形若马蹄的金子。
 “少主有件事需要你去办,办好之后还有一块,事 办妥你再回去。”
办妥你再回去。” 
看到那黄灿灿的金子,甘昌眼睛顿时一亮,眼泪瞬间收住。
 县丞 里的少主正是治中从事的长子
里的少主正是治中从事的长子 坚,此
坚,此 要是在王国里跺跺脚,整个北海国都要抖三抖。
要是在王国里跺跺脚,整个北海国都要抖三抖。 
 甘昌心中疑惑,这般 物,怎会要他办事。
物,怎会要他办事。 
 没再多想,甘昌便熟练的将金子揣 怀中,躬身肃立在一旁,静待李尔吩咐...
怀中,躬身肃立在一旁,静待李尔吩咐... 
片刻之后,李尔离去。
 然而此时的甘昌却呆若木 ,只见他
,只见他 中喃喃的说道:“王平...王平...怎么又是这个活祖宗!!”
中喃喃的说道:“王平...王平...怎么又是这个活祖宗!!” 
————————————————————
————————————————————
 注1:有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物候温度曲线研究,说东汉末、三国是小冰河时期,其实是断章取义的。曲线表示是温度从200年开始下降,等到400年晋末才下降到最低值。184年黄巾起义-220曹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物候温度曲线研究,说东汉末、三国是小冰河时期,其实是断章取义的。曲线表示是温度从200年开始下降,等到400年晋末才下降到最低值。184年黄巾起义-220曹 死,其降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有些
死,其降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有些 说汉末黄巾起义和小冰河期有关,更是牵强附会了。
说汉末黄巾起义和小冰河期有关,更是牵强附会了。 
注2:西汉,“官寺”在城中的位置不固定,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东;东汉,逐渐都迁到了城北,遂成为了一种定制。
 注3:安作璋、熊铁基先生认为:“门下又称閤下,汉代官府正门一般不轻易开启,府内 员
员 常皆走旁门、小门,小门曰閤,故有閤下获门下之称,表示亲近的意思。”邹水杰对县衙署的建筑格局进行研究后认为:县衙称为县寺,县寺中又有围墙将之分开成两个区域,墙上开门,称为‘閤’或‘闺閤’,閤内为长官宿舍,与廷相对。……郡县长官应该有单独的院落,其门曰闺閤。
常皆走旁门、小门,小门曰閤,故有閤下获门下之称,表示亲近的意思。”邹水杰对县衙署的建筑格局进行研究后认为:县衙称为县寺,县寺中又有围墙将之分开成两个区域,墙上开门,称为‘閤’或‘闺閤’,閤内为长官宿舍,与廷相对。……郡县长官应该有单独的院落,其门曰闺閤。 
 注4:汉朝将十二时辰分为夜半、 鸣、平旦、
鸣、平旦、 出、食时、隅中、
出、食时、隅中、 中、
中、 昳、晡时、
昳、晡时、
 、黄昏、
、黄昏、 定。同时也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郑玄注:“夜漏未尽,
定。同时也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郑玄注:“夜漏未尽, 鸣时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兴。”因此
鸣时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兴。”因此 鸣=丑时=凌晨1:00—3:00
鸣=丑时=凌晨1:00—3:00 
注5:县令、县丞、县尉都是一县官长。除此之外,还有县属吏,严耕望先生把县属吏分为:纲纪(功曹、廷掾{类似郡督邮的监督机构});门下(主簿、主记室{管文书}、录事{管出纳}、少府{管粮饷}、门下游徼、门下贼曹、门下掾、史、书佐、循行、小史、门下祭酒、议曹);列曹(户曹、法曹、金曹{主管货币,盐铁事,市场租税等等一系列县财政相关事务}、贼曹等等各只能部门)。
因为县丞、县尉是朝廷任命的,而县属吏都是县令自己任命,因此这些属吏和县令有君臣关系,郡同理,二元君主制由此而来。其中功曹和主簿是县令的左右手,嫡系中的嫡系,一般功曹在诸吏中职权最大,主簿是扮演县令秘书的角色。
曹掾,汉朝三公府和郡县各曹主官的通称,正为掾,副为属或史。
 注6: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 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
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 ,以示庄敬。
,以示庄敬。 
 注7:汉朝除了要向君、父、天叩 外,当用于表示强烈请求、谢大恩、请罪等场合的时候,也可以叩
外,当用于表示强烈请求、谢大恩、请罪等场合的时候,也可以叩 ,并不是说叩
,并不是说叩 是我大清的“特权”(手动狗
是我大清的“特权”(手动狗 保命)。
保命)。 
注8: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喏,应也”,是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而下对上、卑对尊则用“唯”或者“谨诺”。其它如:唯阿(唯、阿同为应对语词。比喻差别不大)、唯俞(应答辞)、唯唯(恭逊的应辞)、唯诺(应答,连声应诺而不表异议)。成语“唯唯诺诺”就是出自这些应答词。
 注9: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县令迎接四季的时候需要在郊外祭祀,且所穿衣服的颜色也有所规定:立春穿青衣,立夏穿赤衣,先立秋十八 穿黄衣,立秋穿白衣,立冬穿黑衣,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帝。《后汉书》:“立春之
穿黄衣,立秋穿白衣,立冬穿黑衣,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帝。《后汉书》:“立春之 ,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
,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 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注10:从走马楼出土的吴简,只能说明三国官方文书是用竹简作字的载体。“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可能是由于竹简方便长期保存,所以用来作官方文书,因此不能说明民间用纸不流行。
在纸张发明之初,纸只有包装、衬垫功能,但汉末三国是个用纸的过渡期,更有左伯纸这样和蔡伦纸齐名的纸张,因此很难断定三国纸张的流行程度。
文中还是设置竹简为主流载体,而纸张、缣帛(绢帛)则处于从属地位。
注11:国相孔融非常崇敬郑玄,特为其设立一个乡,名为“郑公乡”。
 注12:根据臧知非先生的统计,汉朝平均1个县3-4个乡每乡2539户后汉书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户)。一户平均4-5 ,
, 世当比这少。
世当比这少。 
 注13:史料中皆有汉 称郡为邦为国的记载,也有称国为郡的记载。如《后汉书》:“桥玄迁齐国相,郡有孝子为父报仇,因此称相国住的地方为郡府也是可以的。”
称郡为邦为国的记载,也有称国为郡的记载。如《后汉书》:“桥玄迁齐国相,郡有孝子为父报仇,因此称相国住的地方为郡府也是可以的。” 
注14:刺史的别驾从事、郡功曹类似县功曹;刺史的治中从事、郡主簿类似县主簿。以上都是令长的左右手、亲信,也都是由令长自己聘请。长吏避籍制度、三互法只限制令、丞、尉。
 注15:汉朝奔丧称为“宁‘”告宁“,汉文帝崇尚节俭,要求丧事从俭,因而在自己的遗诏中规定丧期为36 ,大概从此以后丧期36
,大概从此以后丧期36 称为汉朝规定,因而丧假也是为36天。而西汉末,丧期改为3年。汉光武帝要求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服3年之丧。
称为汉朝规定,因而丧假也是为36天。而西汉末,丧期改为3年。汉光武帝要求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服3年之丧。 
 整个东汉都在一直纠缠3年之丧废立的事 ,统治者主张废,“孝子“们主张立。
,统治者主张废,“孝子“们主张立。 
三国期间3年丧期丧假是主流价值观,孙权曾下诏禁止过这种奔丧制度,《三国志》中有相关记载。
 注16:一个马蹄金=1汉斤黄金,西汉1汉斤黄金=3汉斤好银=5汉斤次银=6150钱,而东汉1汉斤黄金=6.25万文,价值涨了10倍。西汉黄金消失之谜,网上多有争论,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别小看这一个马蹄金,按东汉的物价,可以买三座普通住宅,或买三个美婢、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