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是良臣,承前启后,奠八百年基业,可他的立场,与天子毕竟不同,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大权旁落。
虽然身体不好,但年纪轻轻的天子,岂会愿意按照辅政划好的路去走?更何况,霍光是那种劳归于己,功归于上的
么?绝不是。
金建似是听懂了,看向被皇帝扔在一边的奏疏,他比兄长金赏年轻,也较其胆大,或者说,有些野心,遂怂恿道:
“陛下,这奏疏,或可留中不发?”
刘弗陵一愣,然后笑了起来:“金建。”
“臣在,臣愿为陛下分忧!”
然而刘弗陵却翻了翻白眼:“你比你兄长金赏,蠢多了!”
早慧的天子这几年隐忍得很不错,他明白,对这件事,朝中得有
反对,比如贤良文学们。
他们早在盐铁之会前,便一贯反战,当然会剧烈质疑,痛心疾首,把这看成是大将军彻底推翻
台诏,走孝武朝老路的标志。
不管反对是否奏效,但至少得让一件事为
所知。
曾经假惺惺轻徭薄赋,发动贤良文学狗斗桑弘羊的“周公”,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但身为皇帝,明面上,刘弗陵必须支持此议!
不止因为击匈
是大汉的政治正确,区别只是大打或小打,防守还是出击。
最重要的是,他必须让大将军放心下来,霍光
后才可能尽早归政啊。
刘弗陵压着心里的不快,提起朱笔,在奏疏上很用力地写下了那个字。
一如他的父亲孝武皇帝,在建元初时迫于窦太后的压制,忍气吞声收回新政,退了的那一步。
“可!”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