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收到谭锴来信的那天下午,大办公室因为俄联邦等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新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他拿着信走到办公室门
的时候,正听到何煜高声道:“散了,肯定要散,你们就听我一句,苏维埃政府过不了这个年。” 
“这还用你说嘛,八一九之后,谁还相信苏维埃能继续下去。”坐在何煜后面的声乐系辅导员李振国揶揄道。
 “倒也未必
都这样觉得吧。”何煜笑了笑,看向其他老师们,“你们说呢?” 
 没
搭茬。 
 现在讨论这个事
多少还是有些敏感了,而且很多
内心还是对苏维埃抱着希望的,他们也怕苏维埃真的倒了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华夏会受影响。 
刘昌敏拉了拉何煜的胳膊,说道:“别聊了,你今天的工作还没做完呢。”
 何煜也知道自己表现得太显眼,被刘昌敏这么一拉,顺势坐了下去。没
牵
说话,其他
纷纷转过
去继续工作。 
 于东默不作声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刚掏出钢笔准备上水,何煜的脑袋就凑了过来,他压低着声音问道:“于东,独立国家联合体的事
听说了么?” 
“现在听说了。”于东兀自上着墨水,他对这个话题兴趣不大。
 何煜却谈
十足,继续小声道:“你觉得呢,苏维埃能过年么,假如真的散了,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 
后面的话何煜没有说,大概他也知道是禁忌。
“我们跟苏维埃一样么?”于东反问道。
 “不一样……至少不完全一样。”何煜摇
。 
“既然不一样,就没有必要把我们往他们身上去套了。”
“可是毕竟咱们之前……”
“之前是之前,现在是现在,思想该转变了何老师。”
 何煜看着于东脸上轻松的笑容,心里十分诧异,好像在于东看来,苏维埃的事
尚不如他手中的钢笔重要。 
他到底是真的能看透更多东西,还是说压根两耳不闻窗外事?
跟于东聊不起来,何煜就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
 于东则继续把墨水装好,随即又拿出本子,规划下周的安排。苏维埃的事
,他确实不太关心,因为已经经历过一次,那一次他跟很多
一样胡思
想。 
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一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坏,甚至还有点好。
 而且国家之间的博弈,普通
能做的事
实在太少,把自己手
的工作做好,恐怕就已经是帮了忙了。 
 然而并非
都像于东这样淡定,整个下午大办公室的氛围都有些躁动,虽然再没有像之前何煜那样高声大论,但总有

接耳,窃窃私语。 
于东有时候还能听到他们说话,聊什么的都有,有的聊苏维埃的未来,有的又聊苏维埃走到这一步的原因。
听到他们讨论着各种原因,于东脑海中忽然蹦出来“星球大战计划”几个字。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并不是让苏维埃分解的主要原因,但是却是一个具有戏剧
,容易让
记住的事
。 
 说起来也就是前几年而已,美国政府弄了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被
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此计划预算高达一万多亿美元,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涉及的技术即便是很多年后看都是天马行空。
 最终这个计划没有施行,美国对外宣称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不过很多
认为这个计划就是为了拖垮苏维埃。 
于东没心思去探究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星球大战计划倒是让他想起来另一桩事:他也曾写过几篇关于太空的小说。
 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看跟
空有关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 
 不论是早年克拉克写的《2001太空漫游》,还是刘慈新的《三体》,抑或是电影《星际穿越》,他都一
脑地找来看。 
 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都沉浸在各种描述太空的作品中,甚至还为了看明白这些小说,去搜了相关的书籍,比如基普·索恩的《黑
与时间弯曲》以及专门讲解《星际穿越》中物理知识的同名书籍《星际穿越》。 
看过之后,又手痒写了很多。
其中短篇不计其数,中篇和长篇也有一些。
因为写得太多,很多他自己都不怎么记得,长篇和中篇稍微好点,多少有大概印象,短篇则只记得十之一二了。
 印象最
的还是一篇他自己命名为《
空》的长篇小说,因为这一本他写得最用心,最后写出来也是最满意的。 
 只不过……于东用钢笔敲了敲桌面,他现在没有时间把《
空》弄出来。 
这本书分为八卷,他写了四十多万字,就算是现在开始写,估计也要写到年后了。
……
晚上跟刘昌敏他们在食堂吃过饭,于东拿着两封信回到了宿舍,为什么是两封信?因为还有一封从《收获》编辑部寄来的。
上班的时候于东一直没有拆信,直到回宿舍才拆开。
 他先拆了谭锴的来信,信中谭锴主要跟于东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告诉于东杂志社已经决定改为月刊,一月份就会上下一期。 
第二件是跟于东约稿,谭锴在信里花了老大的篇幅来诉苦,说稿件收得不多影响月刊,又说杨萧一天跑他办公室八趟给他施压,让于东一定要帮帮他。
而且谭锴还特意强调,尽量是短篇稿件,一万字以下最优。
看完信后,于东没有急着给谭锴回信,转而又将《收获》编辑部的来信拆开。
果然不出于东所料,又是一封约稿信,还是那个叫王瑜的文学编辑所写。
 这一次,王瑜的言辞更加恳切,他还提到偶然在《钟山》读了于东的补天,随后把《补天》猛夸了一番,什么“惊为天
之笔”的话都冒了出来。 
 但是于东却知道,像王瑜这类刚上任的文学编辑,苦于手上资源少,往往喜欢先哄
,让
以为随便写写就能给
刊,但是等你稿子寄过去了,大概率又会给你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