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不过这事大家没有
聊,毕竟艺术节在即,他们也没这个
力。
话剧团来过之后,其他团也相继来了。
京剧团的演出是新编历史剧《夏王悲歌》,秦剧团演出的也是新编历史剧,叫《百花曲》,还有陇剧团演出的是根据霓虹作家井上靖小说《敦煌》改编的《莫高圣土》。
如果说话剧于东还懂一些,那其他几个于东就是一窍不通了。他们请他过去,他能做的就只是把排练看一遍,再把剧本看一遍,然后挑几个地方夸一夸,皆大欢喜。
其实他们请于东过去,也不仅仅是让于东夸他们,特别像陇剧这种小众剧,当然最希望的还是于东能帮他们宣传宣传。
只不过于东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他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没办法宣传。
其实这几个团来找于东,于东还可以理解,毕竟多少跟文学方面有联系。但是后来连一些歌舞团也跑过来凑热闹,真的就硬凑了。
还有一些机关领导,听说于东在这,非常热
,邀请于东过去单位参观。
不知不觉,于东成为了艺术节准备期间最为忙碌的
。
随着经济发展,改开
,现在许多单位的
思想上也产生了变化,特别是这些文化单位,此时还没有成为养老单位。
不少单位领导雄心勃勃,希望跟现代化接轨,走
快车道。
所以听说于东来了,机关领导们才会这么上心。
现在这个时候,作家还算吃香,就算赚不到大钱,到地方上去,还是有很多
供着,回
地方报纸也有新闻可写,某某某作家到本地如何如何,宣传
子又有事
可做了。
也就一个多礼拜的时间,于东在白塔山公园也混熟了。
走到公园里,不时有
给他打招呼。
“于老师好。”
之前一个领导开玩笑说,让于东担任艺术节文学总顾问。
当时那个领导是把这事当个笑话说的,但是后来这话传出来就有
当真了,所以一些
见到于东也会喊他一声“于顾问”。
还有
会加个“总”字,叫他“于总顾问”。
……
于总顾问如今每天就在白塔山公园里瞎转悠,一开始因为别
老是找他,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后来发现混在艺术节里面的好处有很多。
能一次

了解这么多种艺术形式的机会并不多,其他时候,即便他去参加艺术节,也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但是这次不同,所有
都想跟他
流他们自己的艺术见解,并想推销给他。
虽然很多东西于东也不太懂,但是听过几个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增加他的知识储备。
因此,后来他自己也就愿意没事跑过来看看,跟大家
流
流,互相学习。
这一天,于东正在跟张明
流话剧剧本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电话接通,对面那
开
,“喂,你好,是于东吗?”
是个男
的声音,有些失真。
不过虽然有些失真,却能听出来对方年纪应该不小了。
于东回答,“你好,是我。”
对方笑了,“于东,我是王朦。”
听到王朦两个字,于东显得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王朦会打电话给自己。
王朦是文坛老前辈了,前些年还担任过文化部部长。提起王朦,很多
脑海中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大概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
》,又或者是《青春万岁》。
还有
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作品,而是意识流。
有
说,王朦是中国意识流写作的开山鼻祖。
这话没错,但要加上“中国意识流”这个前缀,注意,这个前缀是“中国意识流”而不是“中国”。
因为王朦的意识流跟普通的意识流并不是一个东西,它跟普鲁斯特以及福克纳他们的意识流很不一样,后来有
给王朦的这种写作定义为“革命的意识流”。
于东说过,定义文学流派是学者的事
,所以到底是什么流派,跟王朦其实是没有关系,他不过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作而已。
“王老师,您好,没想到会接到您的电话。”于东笑着回道。
“我也不容易啊。”王朦笑哈哈地说道:“我先查到了你学校的电话,没找到你,后来又找到你家里的电话,还是没找到你。好在你买了个移动的,不然我还真没办法找到你了。”
“不知道王老师找我有什么事
?”于东问道。
“是这样,作协要开代表大会,张书记来找我,向我征求意见。我跟他说既然是要开作代会,那有些在文学上很有成绩的年轻作家,也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他让我举几个例子,我就提到了你还有余桦。”
于东听明白了,作协要开作代会,王朦推荐了自己跟余桦。不过作代会暂时只是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下来。
在于东的印象中,作代会应该还要过两年才会开。说起来,距离上一次作代会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也是该要开了。
王朦的这通电话,或许也有试探自己意思的想法。
不管怎么样,于东还是感激王朦的推荐,他由衷地说道:“王老师,谢谢您啊,还特意打个电话过来。”
“这是我应该做的,对于年轻的作家们,我一直都带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作协也需要有年轻的血
,让它焕发生机。特别是你跟余桦,如果不来参加作代会,实在是一种损失。”
“王老师关
后辈,让
敬佩……”
“好了好了,也不多说了,你这移动的玩意电话费很贵吧,有时间到燕京来,我们好好聊聊。”
随即,没等于东回话,王朦就挂了电话。
王朦说他喜欢帮助年轻作家,这话于东是相信的,他一直对年轻作家很宽容。
很多年轻作家被批评的时候,王朦也都会出来帮着说说好话。
当然,有时候他对年轻作家的宽容也会招来非议。比如后来有
请他推荐郭敬名进作协,他也同意了。
这事在当时文学圈还挺轰动的。
很多
都搞不懂,这郭敬名什么时候也能算是文学圈的了?而且他本身就有抄袭的劣迹,让他进作协,实在有些欠妥。
其实于东对这件事
倒是看的挺淡,王朦推荐郭敬名进作协的时候,作协已经不是之前的作协,
碑差得不能再差了,多一个郭敬名,又还能差到哪儿去?
王朦自己都说过郭敬名的作品
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但他还是让郭敬名进了作协,这是因为王朦有
神分裂症么?明知道郭敬名作品华而不实,还答应推荐他进
作协。
只不过那时候文学早已走向边缘,很多
都在给文学找出路,或许王朦也认为让郭敬名这类作家进
作协,算是一种可能
。
“是王部长吗?”
于东挂完电话之后,张明关心地问道。
打电话的时候,于东没避着张明,所以张明都听到了。
“是的。”于东点点
,没有继续往下说。
他对作协的态度还是比较平淡的,在他看来,参不参加作代会没什么影响。
不过在张明的角度看,这事就有意思了,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