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三
就蹲在地上,手里拿着骨扦子,开始慢慢清理。
挖
参的这个过程,以前不叫挖,而是叫“抬”。
从前都是官老爷坐轿子,才说是抬的。
老辈子放山
的说法就是“抬参如请佛”,这并非是迷信,而是表达对
参的一种态度。
放山
,是怀着一种尊敬的心
来把
参从山里请出去,到外面来治病救
。
而后来的
,则慢慢失去了这种对大自然和万物生灵的敬畏,肆意妄为,自然也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抬参的过程,是个慢
活儿,爷仨一直忙活了好几个小时,这才算是把这株老山参给完整地抬出来。
刘青山和高峰将挖出的大坑重新填埋好,而哑
爷爷,则已经剥了两大块桦树皮,将抬出来的野山参,夹到里面。
中间再放上青苔,保持湿润,外面用红绳绑好,就可以带下山了。
这个月份儿,这样的保存方法,放上半个月都没事。
此刻天都要黑了,三个
只能在附近的一处木屋住了一宿,第二天中午,这才返回夹皮沟。
一般说来,抬回来的
参,放在通风的屋里,自然
,不叫阳光照到就可以。
家里正准备吃午饭呢,姚师傅和杨师傅,正眼
地等着呢。
看到刘青山他们回来,立刻迎了出来,瞧见哑
爷爷身后背着的桦树皮,杨师傅不由一喜:“刚抬出来的?”
他还以为,哑
爷爷是以前采的老山参,一直收藏着。
万万想不到,还是鲜的,那品质当然更好。
可是这个月份,就能找到野山参,也真是神了?
带着满腔的疑惑,众
簇拥着哑
爷爷进屋,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桦树皮。
只见里面的老山参色泽微黄,并非白白胖胖,反倒像是个瘦骨嶙峋的老
。
根须上,还带着一个个的珍珠疙瘩,这个就是野山参区别于种植参的地方。
“先看芦
。”
姚师傅还拿出来放大镜,他的眼神儿有点花。
老山参的具体年份,不大好确定,比较准确的就是查看芦
上面,因为一年长一次枝叶,所以还是会留下痕迹的,道理就有点像是树木的年
。
两个老师傅都在药厂工作多年,辨识药材的本事不差,很快就得出结论:这是一株参龄在七十到八十年之间的一株野山参。
“难得的宝贝啊,哑
老哥,这次真是谢谢你啦。”
杨师傅紧紧握住哑
爷爷的大手。
旁边的姚师傅则轻咳一下:“老杨,别忘了先算账。”
对对对,杨师傅连忙点
:“五十年的起步价是二十万元,这株老山参,就按照八十年算,每十年加两万,那就再加六万,一共是二十六万,哑
老哥,这个价格你满意不?”
哑
爷爷憨笑着摆摆手,对于钱,他从来没有什么概念,要那东西也没用。
刘青山则思索一下:“还是把钱算到合作社的账户上吧,毕竟是林子里出产的东西,属于合作社的公共资产。”
公共资产不假,但是他因为占
最多,还是拿大
儿。
这事,刘青山也不准备隐瞒,所以消息很快就传遍村里,村民也都很兴奋:又回来二十多万,哈哈,以前咋没觉得,钱这么好赚呢?
把老山参重新包裹好,杨师傅又说道:
“哑
老哥,那边回电话了,对于你说的更换两味药材的事,对方也很重视。”
“还请了好几位老先生,对方子进行辨证,大伙的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向您发出邀请,能不能去港岛一趟,您放心,所有的费用都是对方承包,事后还有重谢。”
大伙一听,都不由满脸羡慕:免费去港岛啊,这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杨师傅也望着哑
爷爷,眼中充满敬意。
最初的时候,他还以为哑
爷爷顶多也就是个村医的水准,可是在电话里面听到,那边请来的老中医,对这位民间奇
都十分推崇。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高手在民间啊。
而哑
爷爷则面带微笑,轻轻摇摇
,手上比划两下。
刘青山在旁帮着翻译:“我师父说,他最近要忙着制药,没有时间,就不去港岛了。”
听到哑
爷爷拒绝了去港岛的机会,大伙都是一愣:别
抢
脑袋的事
,怎么就拒绝了呢?
这年
,出国绝对是最热门的。
看到哑
爷爷拒绝得很
脆,杨师傅也没法子,只能又去村部打电话,沟通一下,看看对方的意见再说。
大家准备好午饭,就等老四老五放学呢。
很快,院子里就传来小老四的尖嗓门:“我们回来啦,哇,哥,快点出来看呀!”
听到小丫
惊喜的欢叫,刘青山也乐呵呵地跑出门:“咋了咋了,咱家种的葫芦,也长出来葫芦娃啦?”
在听了葫芦娃的故事之后,这俩小丫
,非得要在栅子根那,种了一排葫芦,才种下两天,估计都没发芽呢。
“哥,你快看哪,又有小燕子垒窝啦!”
小老四兴奋地指着屋檐下。
这里原本有两个燕窝,其中一个是去年新建的,下面还吊着个小篮子。
此刻在这两个燕窝旁边,泥墙上又被粘了小泥球,看样子,还是两个准备新筑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