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匹夫 > 第40章 国事

第40章 国事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崇祯十年闰四月,京师,紫禁城。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乾清宫内,寒气,烛火摇弋,似乎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命运,也如烛火一样,摇摆不定。

大殿之内,一君一臣,隔着御案相对而坐,谈到国事,都是神庄重,眉紧皱。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初春更冷,以至于皇帝和朝臣心惊胆战,对帝国的命运忧心忡忡。

崇祯九年,也就是一年前,后金皇太极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仅仅半年时间,皇太极亲率十余万大军侵朝鲜,是为丙子胡。皇太极率兵包围了朝鲜君主李倧逃亡的南汉山城,崇祯九年正月二十二,清军渡海攻陷江华岛,朝鲜世子嫔及两名大君等,都是成了俘虏。

正月二十八,朝鲜接受了清朝提出的断绝对明关系、向清朝称臣纳贡的盟约。正月三十,朝鲜君主李倧身着蓝衣,骑白马,率世子及50多名随从官员出南汉山城西门,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改换穿皇太极所赐的貂裘谢恩。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

更有甚者,清军在班师途中,顺势攻陷了皮岛,拔除了大明王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使得清军再无后顾之忧。

“后金先是臣服漠南蒙古,后又侵朝鲜,迫其结下“城下之盟”,攻克皮岛。如此看来,我大明危矣。”

年不到三十,却面容憔悴,眉紧皱的大明皇帝崇祯,首先开了

对身为帝国皇帝的崇祯来说,继位以来的天灾祸,兵祸连连,让他终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自年初以来,旱灾连连,北地赤野千里、民不聊生,地方官吏横征敛,粮催科、盘剥百姓,以至于多地民怨沸腾,更有东虏步步侵凌,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如此时局,崇祯心中清楚,却又一筹莫展,面对积重难返的时局,他不得不下《罪己诏》,希望能够振聋发聩,一改官场腐败,以挽天下颓势。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

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于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官员腐败,欺上瞒下,鱼百姓,致使官压民反,天下大,内忧外患,朝堂却无一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谓因循守旧,无一可用矣。

“陛下无忧,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只需假以时,先剿灭了流寇,再徐徐图之,以中华之大,必能平东虏,重现大明中兴。”

回话的五旬清瘦大臣,乃是新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其乃是前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于一年前被夺起用,其“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得到了皇帝崇祯的欣赏。

“卿家所提的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寇,其策甚合朕心。”

崇祯拿起桌上的折子,眉紧锁。

“增兵12万,步兵74000,马兵36000,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途径……”

“均输”,即按耕地面积平均摊派,每田一亩,

(本章未完,请翻页)

派米六合,每米一石,折银八钱,此项每年可征银一百九十万两。

“溢地”,是指从万历六年至崇祯十年全国耕地面积清丈后的新增耕地,以前加派辽饷时没有作为摊派对象,此次一并加派,估计可增银四十万两。

“寄学监生事例”,是出卖国子监学生的学历文凭,为纨绔子弟开辟一条用金钱当跳板踏仕途的捷径,这笔收难以准确估计,但应该数量不少。

“驿递”,是在裁减驿站后节省的开支中,每年拨出二十万两充作军饷。

这几项加起来,倒是足可以应付剿匪的粮饷。

崇祯看了一会,放下手上的奏折,苦笑了一下。

“杨卿,陕西巡抚孙传庭来奏折,对你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很有些不以为然,有些意思。”

杨嗣昌暗暗恼火。孙传庭在陕西清屯剿匪,以秦地养秦军,大流寇,生擒闯王高迎祥,风正盛,连皇帝也是宠有加。

只是他公然上书,反对自己的剿匪主张,又置自己于何地,置阁部于何地?

“陛下,孙抚台认为“向来贼势张则四出,困则归秦,贼之地利在秦矣,贼将踞全秦为窟,而四面六隅几为空张之网。以臣看来,这都是剿贼之争,于国无害。陛下不必放在心上。”

杨嗣昌面色平静,徐徐奏道。天子面前,又何必如此斤斤计较。

“杨卿,你倒是看得开。”

崇祯难得地笑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愁容。

“孙传庭恃才傲物,格乖张,以至于有蓝田兵变,不过,念在他一片赤诚,忠心为国,朕不怪他。你也就看开些吧。”

杨嗣昌心一热。天子终为国事烦忧,还如此照顾他的绪,他只能是鞠躬尽瘁,以死报君恩了。

“杨卿,为了剿灭流寇,去年朕曾经下旨,让皇亲国戚捐助,谁知这些全无急公体国之心,所捐银两微不足道,最后不了了之。圣旨下到各省州县,地方乡绅也是无动于衷。及至流寇前来,积蓄全为流寇所得。你说说,天下怎会有这样的臣子和百姓?”

崇祯痛心疾首,所言发自肺腑,杨嗣昌感同身受,但也有几分愧疚。

天下芸芸众生,谁不知道,大明王朝穷的是百姓,穷的是皇帝和朝廷,而藩王大臣、豪强地主,都是富的流油,随便一个地方豪强,动辄几万几十万两银子。

“陛下,百姓还是国,这些个官绅豪强,的只是自己,只怕是指望不上了。”

杨嗣昌说的倒是真话。官以财进,做官自然只为求财;商贾借士崛起,无利不起早,心中无国家民族之所义,唯图方寸之所得;豪强地主匿税逃赋,不重国家之存亡,只顾一家之私,图小利忘大义,大明之社会风尚,已是极微。

崇祯黯然点了点,顿了片刻,又有些惴惴不安。

“杨卿,要想平定流寇,就得用兵,用兵的钱粮不出于民同,就该发内帑。如今帮内帑空虚,仅仅几万两银子。因粮与加派无异,这却又该如何?”

崇祯的话语,让杨嗣昌也是疼。内阁五府六部等衮衮诸公,竟然没有几肯为国分忧,实在是令心寒。

不过在解决剿匪粮饷这件事上,他也是巧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从皇亲国戚、朝廷官员,甚至是豪强官绅身上拿到银子,实在是太难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杨卿,你曾在户部任职,对地方的财赋形应该十分熟悉。联看过赋税帐目,各地存留数目不小。你说说,若是动用各省税粮的“存留”来解决一年的军饷,是否可行? ”

杨嗣昌犹豫了片刻,才解释道:陛下,各地存留钱粮,除开支官吏师生奉廪外,大多用于宗藩傣禄。臣恐怕地方官府,并无多少存留。”

崇祯嘴角微微一动,沉声道:

“杨卿,各地存留钱粮,恐怕不止供应宗禄一项吗?”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