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苏来直接就站起来:“你别告诉我一个大学生能写出来
生!”
也有很多
在呼应。
因为这事太扯淡了。
李树敏叹了
气:“所以说,虽然有点冒昧,但是方澈同学,你能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创作历程吗?”
意思就是。真的吗,我不信(鲁豫脸)
方澈叹了
气,接过李树敏手里的话筒。他就知道有这么一出。
好在方澈已经想好了说辞。
看着方澈拿起话筒,场面一下子安静起来,直播间的观众们也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确实,诚如各位所见,
生这本书不是一个大学生的阅历能够写出来的。”
方澈的话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然后他说道:“而我也只能说,这本书算是借我的手写出来的。”
观众席里顿时一阵骚动:
“什么叫借你的手写出来的啊!”
“是你的就是你的,借你的手写出来的算怎么回事啊!”
方澈继续说:“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我是个旅游管理的学生。”
台下的
都愣了,这他妈写书跟你搞旅游什么关系啊。
你别告诉我这本书是你旅游旅出来的!
方澈继续说:“咱们旅游学,地理学,都讲究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今年的二月份,我有幸去过陕北的高西沟黄土高原地貌做旅游调研”
“
生这本书的故事原型也是从那里听来的。”
这话方澈有一半是编的,高姓老
是编的,但是他去过陕北高原还真的是确有其事,不过那是原身去过。
这……
这话一出,大家都有点懵。
故事是听来的?
直播间里,还真有宋卫国教研室的学生在看。
“嗯……当时方澈确实跟我们教研室去过陕北高原,确实也在高西沟,当时确实是进村调研来着。”
“卧槽!这……这么牛的吗?听来的故事写成小说?”
方澈继续说:“不过当时,我也没有那份笔力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但是在3月份的时候,学校毕业晚会,我写过一首叫《再见》的歌,在那段背景视频里,我加了一句话。而这句话的感悟就来自那位老
的故事。只不过当时那话写的有点矫
。”
随后方澈把那段话给念了出来。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
、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再也见不到一个
,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
,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
,在
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本书第九章)
当时方澈把这段话加到视频里只是为了装个
,但是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
“嘶……”听着这句话,很多作家都倒吸了一
凉气。
直播间里的
也反应过来了。
当时秦城大学官微是发过方澈那段视频的,里面确实又这么一段话!
卧槽!对上了啊!
这段话的水平和《
生》扉页那句“
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只有几处”虽然水平有些差异。
但是内涵确实很相似。
都是在讲
生,在讲选择。
高加林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站在三岔路
做选择呢。
他又怎么知道一个选择将会造成
生的巨变呢!
“后来,我的文笔渐渐好了一些,才终于有幸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好家伙,在座的
都笑了,你那文笔叫好了一些吗?
文笔,无论是在座的各位,还是在看直播的观众。
没有
怀疑过方澈的文笔。
昨天那场骂战已经证明了一切。
方澈说完了。
大家都安静下来。
因为他们,信了啊!
这会下面的作家们一个个在倒吸凉气。
讲道理,写小说的谁不用几个听来的故事做素材啊。
但是能像方澈这样,能把如此久远的年代的故事变成自己的小说。
这是多强的共
能力啊!
而大家都知道。做文艺的,共
能力有多么重要!
故事,共
能力,文笔,这三样加起来就是一本好书啊!
邵祥民紧皱的眉
舒展开来,看向方澈的目光更加惊异。
而钟子铠和李树敏也慢慢放下疑虑。
李树敏在知道路远的真名叫方澈之后,曾经查过方澈的资料,自然也听过那首《再见》,也知道里面说的那段话。
而且那段话还给他留下了
刻的印象。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就说得通了。
“那现在,能给我颁奖了嘛?”
方澈一摊手:“或者我不拿这个奖也没关系,毕竟我只是把他代写了出来。”
“呃……”钟子铠回过神来。
他和李树敏对视一眼。
然后终于缓缓地把奖杯
到了方澈手里。
方澈接过奖杯,用余光瞥了一眼台下的苏来。
笑道:“那我可以讲感言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