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他所先知的范畴。从现在开始,他所面对的局面与时局中
所面对的都是同一状态。
但只要不畏艰难且积极生活,这也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
对现实的敬畏转为对自身的轻视,认为没有大挂,我已经没有能力转变我的现实处境。
生在世,无非生老病死,甚至就连李潼的太爷爷李世民都免不了丹毒而亡。一个从绝境中走出来的
,有
因此心灰意懒,有
因此斗志昂扬,但对李潼而言,命运仍在作弄我,但我已经可以不认输,无非以命相搏。
作为一个政治
物,麹崇裕已经走到了
生的终点。但当李潼跟他讲起自己有关西域诸事的构想时,麹崇裕仍然笑逐颜开。
李潼相信麹崇裕眼下的欢颜,并不仅仅只是对个
权位的得失,而是能够确定他个体的价值,能够通过宗族的形式得以延续。
因为代王所专注的,并不仅仅只是眼下神都城内的政变风波,代王的思路已经延伸到未来对于西域的经营。他未必能够因此看到一位中国雄主的蓄势待发,哪怕仅仅只是立足于幻想的诸众可能,在代王身上已经
涌而出。
在生命的后半程,赖以维生的或许只是一种气劲。当李潼还在耐心的跟麹崇裕讲述他对安西四镇能够提供的支持诸多细节的时候,讲着讲着,便发现麹崇裕已经酣然睡去,于是也只能讪讪住
。
生从无侥幸,无非坐而起行。李潼也并不清楚,他这些寄望于虚妄的畅谈能够给时流带来多大感触,但很多时候,
只是在眼前的蝇营狗苟中迷失了本心。
不过对李潼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永昌年间,当他自身已经初步赢得了他
的谅解,但仍然力求要跟家
们一同出阁的时候,他的
生已经立足于要给世道带来更加
刻的变化。
这种信念,或痴或愚,或许已经有悖于利弊的权衡,但终究,凡我所见、凡我所能,世道不该是那个样子,
生不该是那个样子。用术多少,各有巧妙,但一生为
,该有底线!
李潼吩咐北衙甲士将已经
睡的麹崇裕连寝具一同搬回营中,行出直堂时,看一眼已经跃然于地平线之上的朝阳,心
不由得松快一些。接着,便有大业门处守军来报宰相杨再思请求
见。
李潼在玄武城接见了杨再思,见到杨再思官袍系带都有凌
,不免一乐。
“皇嗣陡
政事堂,卑职事前在直鸾台,于事实在不知。南省局面混
不修,圣皇制书下
堂中,卑职奉令谨署,唯恐贻误殿下军事细务,趋行
告,盼能应宜于事。”
杨再思
堂之后,趋行至前行再拜之礼,具礼之严谨,已经不仅仅只是同班僚属相见时的礼节。
李潼见到杨再思这模样,又忍不住笑起来,倒不是因为宰相对他如此恭敬的缘故,毕竟豆卢钦望与武三思伏诛之后,最起码眼前这个时机,南衙宰相对他而言不过待宰的羔羊而已。
谁又会因为猪狗对自己点
哈腰而喜乐不易呢,尽管这两种畜生都是
类的好朋友。
生而为
,只在于心
好的时候,可以偶作慈悲姿态。
“杨相公严重了,小王所以奋起,只在于屈气难伸,但也止于逐除宗家巨贼,又怎么敢轻问南省事务。麾下尚义奉令者虽有忠义之士千万之数,但至今未敢有一卒轻过大业门。只盼南省能够迷途知返,勿为国贼所惑。能于此见杨相公,真是感怀不已,国家养士得
。”
李潼看着杨再思笑语说道,虽然他也派出千骑将士跟随李昭德前往诛杀豆卢钦望,但这是南省内部矛盾。他只是派遣兵卒护卫李昭德,哪想到李昭德居然拉着他姑姑搞那种事
。
杨再思听到代王所言,神
似笑非笑,也实在是不知该要何种姿态面对代王。他是眼见政事堂中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皇嗣出宫也并没有达到那种海晏河清、政治清明的状态,反而有更多的争端浮出水面。
身为政事堂宰相,加上本身就是和稀泥的高手,杨再思自然敏锐的察觉到代王于当下时局的超然地位,所以当着皇嗣并群臣的面,抢先相应圣皇制书,并亲自加署之后送往北衙,所争取的就是能够跟代王多说上两句话,最好能够获得代王庇护。
代王所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杨再思此番投机并非无用功。所谓国家养士得
,对于杨再思而言,不啻于一张护身符。
杨再思膝行上前,接过宫
手中瓷瓮,亲自为代王填满茶杯,然后又俯首道:“臣不知殿下所言迷途所指,但殿下所示,即是臣阔步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