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新顺1730 > 第六零五章 南洋大开发(四)

第六零五章 南洋大开发(四)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县、卫灾。月初,上元等15州、县、卫旱灾。

秋,大风雨,海溢。江淮民间田庐多漂没。仅山阳、桃源两县的流民,就有将近12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统计,因为当年的知县设置了粥场,清点过

实际上,几乎每年都是灾难年。

史载第二年,依旧是荒年,大旱加大疫,连无锡这种富裕地方,都“乡城无不病之家,死者以万计”。

第三年倒是不旱了,也没有海倒灌了,但是来了波更大的。黄河决了。

“死者万余”、“死者枕藉”、“流民二十万”、“备漕米白银准备赈灾”之类的字样,应该说,几乎每一年都必有。

此时。

江苏阳河岸边。

这里本是大海,绍熙五年黄河夺淮之后,泥沙愣生生把海岸线向东推进了180里,使得这里成为了一片陆地。

会在这时候感叹沧海桑田,包括读书出身的县令。

数万饥民木讷地蹲在地上,尽可能一动不动,稍微动弹一下都是饥饿状态下的难事。

只有赈济的粥熬好了之后,他们才会站起来去弄一碗粥。

灾民们绪稳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每隔几年就来上这么一次,该死的死,该活的活,听天由命就是了。

大水灾淹死了许多,但聚集的这数万灾民却没有一丁点哭声。

死几个家而已,很正常的事,哭什么呢?

不远处的粥场中,阜宁县令正在迎接几个客,但听起来,显然发生了一些争吵。

“半大孩子还行,再小的肯定不能要。老我们也是肯定不能要的。家是找活的,不是去给别养爹娘的。我跟你明说吧,不得全要爹妈都死了的光棍儿,这样最省钱。要不是国公强制要求一定的数量,都不准备要。”

“船就那么大,上一个老,就得下一个青壮。这是没得商量的。这不是到了那能不能养活老的问题,而是上船运本来也得花钱。”

“南洋,离这远着呢,可比从这去京城远得多。船上多装一个,就多一分麻烦。那你说老了,万一死在船上了,是扔还是不扔?”

“扔,这不合,当子的肯定要土为安。我也不是石缝里蹦出来的,我们海军里当年因为死了是埋压仓砂还是扔海里的事,也差点闹过哗变。”

“可,不扔,坏了、臭了、传病了,咋办?”

阜宁县令无可奈何地点点,知道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来“收”这有勋,见官不拜,也是战场上下来的,听说是因为手受了伤,这才安排了这样的营生。

阜宁县令对迁民之事,倒是欢迎的很。如今税掺进了地亩,这些多了,全是麻烦,毫无收益。

几乎年年赈灾,在这里做县令都是苦差事,熬子,安排好灾民问题,可以优先升迁的。赈灾的钱粮,也不是不能贪墨点,但是代价有点大。同样的数额,在别处也就是个革职;动赈灾款,就是个死。

灾民多了,对他这个县令来说也确实没有任何好处。

朝廷对这里也基本上就属于是“年年蠲免”了,连“青壮都跑了、没种地,定额的土地税收不上来,所以不让走”这种况都不需要考虑。

南洋在哪,县令只是有个大概印象,知道在南边。但具体在哪,具体多远,他是读圣贤书考科举考出来的,对此也不知晓,只是知道挺远的。

想想这么远,还要赶风期,确实是多带一个不能活的就是多占一个地方。

“那好吧,我与他们说说。你且说说,在那边,都什么条件呢?”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