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也没听说有这么个兵种。
就算大顺有大炮,而且挺多,想把棱堡轰开,也是一门技术活。
要先沿着城墙的底部轰出来一个“一”,然后再轰两道竖,弹坑要呈现成一个“凵”字。
再由专门的炮兵军官或者工程师,来判断这个“凵”字的受力脆弱点在哪,猛轰那个点,直到把棱堡墙震塌……大顺应该也没有专门的懂这个的炮兵军官和工程师。
围绕着棱堡的攻防,攻城守城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正如战国时代最能守城的墨家一样,靠的不是兵法而是靠的技术和数学。
眼前的这座城堡虽然简陋,然而俄国
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几十年,不断修缮。看似简陋,配合棱堡的防守体系,很难攻取。
想要攻下,除了长久围困,只有照着沃邦那一套土木掘进的战术。

舌燥地讲了一整天,多数
还是听的半懂不懂。
但也有几个
大致听明白了。询问了一下,问清楚那些听懂的
哪些懂得最多后,刘钰便叫众
散了。
回到营帐里,刘钰拿出纸笔,很仔细地写了他的第一封奏折。
除了介绍了一下沿途所见的
况,还用这个罗刹城堡为模板,详细地介绍了沃邦的攻城法、之字壕掘进的原理、炮兵的使用、攻城所必须的掷弹兵的组建等等问题。
没有田平这个伙伴在身边,他的文笔极差,通篇全是大白话,还画了六七张图,写了大约有个大几千字。
将这封奏折封好后,找到那个听懂最多的
,叫他和三名骑手一起先返回京城,把这封奏折带回去。如果陛下询问,就让那个听懂最多的
摆一摆沙盘。
目送这几
离开,刘钰也是松了
气。
自己完成了当某种意义的“田丰”、主公不纳忠言最终撞得
血流的第一步。至于主公是不是袁绍,现在看来应该不是。
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有用的
话。
很有用,皇帝看后肯定是击节称赞,认可他不是赵括马谡而是确有其才。
但也都是
话,因为刘钰知道,朝廷不可能用这种办法。
黑龙江流域能够土工作业的时间很短,五月冰融、八月飞雪,只有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土工作业。
朝廷为了遏制沙俄、平叛西北、让喀尔喀蒙古准确站队别有异心,肯定会求快、求猛。
这种鬼地方的后勤压力之大,西北边
局不明,也不可能再这边和罗刹耗上几年。
沃邦攻城法,需要庞大的炮兵配合、需要专门的工兵、需要
搏最凶猛的掷弹兵突
最后的胸墙。这些大顺都没有,效率就会极大的降低。
围一座城,数倍兵力,按照刘钰的“战术上正确、战略上
话”的办法,少说也得个一个来月。
沿着黑龙江往上,还有不少的城堡,都这么
,到八月飞雪的时候,能攻下来几个?
冬天一来,补给更加艰难,大军维持更加不易。拖得越久,罗刹那边增兵的可能
越大、喀尔喀诸部对于大顺的忠诚也就越发可疑、西北边趁势和罗刹结好的几率越高。
战术上,应该土木作业慢慢打,减少伤亡,这是正途,军队也可以持续作战,士气不会受损太大。
战略上,必须快、极快,不惜代价猛攻,尽可能在一年之内攻下更多的城堡,从而迅速和谈,不惜代价。
这就是刘钰所谓的“有用的
话”。有效,但不能用,至少这一仗不能用。
这一仗死的
多了,朝廷或许会选择进行尝试改革,那些死在强攻城堡上的
,就是所谓的变革的代价。
单纯死的
太多,未必变革。
但死的
多了,还有
在死
之前就提出了可以少死
的办法,那就有可能变革。
在奏折的最后,刘钰特意加了一句“讨打”的话:如今局势,不如不谈,时间在我,继续移民充实辽东。先按照西洋军法,
练炮兵、编练掷弹兵。待三五年成军后,再打过去。若不按照他说的这么
,死伤必然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