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宋成祖 > 第134章 两个天子

第134章 两个天子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见到了仁多保忠,整个形就清楚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曲端选择了一个西夏最空虚的时候,以一种最迅捷的方式,狠掏了西夏一。又在即将陷重围之时,碰到了一条野心勃勃的老狐狸。

仁多保忠并不是寻常的西夏臣子,他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执掌兵权,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横山部落。

虽然被李乾顺解除兵权,但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却丝毫不减,有他大开方便之门,曲端就算想死也死不了。

总体上来说,本应该是铁血苦战,甚至捐躯殉国的戏码,唱了个虎蛇尾,失去了铁血忠魂的味道。

毕竟曲端全须全尾儿,这要是丢个眼珠子,断条胳膊,满身着弓箭回来,就有那味儿了。

赵桓还挺遗憾的!

“听杨老太尉说,你早就有心归附大宋。”

仁多保忠用力颔首,“不敢隐瞒官家,罪和国主不和,又以为国主一心投靠契丹,引狼室,非是明君之相,故此早就有了投靠大宋之心。”

“那为何又没有投靠?”赵桓似笑非笑,“是不是觉得大宋这边的,还不如你们国主啊?”

仁多保忠瞬间变色,瞠目结舌。赵佶轻佻,尽皆知,可问题是不该赵桓说啊,你这么说,让我怎么回答?

赵桓笑了,“朕向来主张开诚布公,贵国主佞佛,我们那位崇道,又都喜欢大兴土木,听说你们建了不少佛寺,我们这边也有收集天下奇石的艮岳,只不过让朕给拆了,石都拿去守城了。”

仁多保忠连忙躬身,赞道:“官家圣睿,非是西夏国主能比,罪愿意全族归附,还请官家收留!”

说完这话,仁多保忠双膝跪地,匍匐面前。

赵桓审视此老,半晌突然笑道:“杨老太尉,你还不把搀扶起来。”

杨惟忠连忙把仁多保忠拉起来,老擦着眼泪,断断续续道:“罪年过花甲,才得遇明主,只求官家天恩浩,能让罪一族有个栖身之所,罪便心满意足了。”

赵桓笑道:“各为其主,过去的事朕不会追究的,你帮着曲端安然返回,这就是大功一件。至于你的族,只要真心归附大宋,朕又岂会亏待!”

仁多保忠又连忙施礼,一再拜谢。

其实戏码唱到了现在,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封官安顿,最多推衣解食,毕竟刘皇叔的程度也就这样了。

可赵桓却没有急着搞笼络心的事,反而问道:“您年高有德,面对当下三国局面,必有高论,朕洗耳恭听。”

仁多保忠吸了气,赵官家没关心西夏的事,反而问到了大局,不得不说,这位官家的格局还是有的。

仁多保忠思忖再三,终于缓缓道:“金势大,以官家之英武,只怕也难以迅速克敌制胜,恢复故土,不过假,大宋必胜!”

赵桓呵呵一笑,反诘道:“怎么?你这么有信心?”

仁多保忠忙道:“非是溜须拍马,胡言语。实在是金兵初锐,战无不克,不到十年,便席卷契丹,横行天下。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追随完颜阿骨打起兵的老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不知道创业艰辛,也吃不得苦儿,如今占据燕云之后,更是大肆圈地,奢侈享乐,不须数年,等待老尽去,年轻一代顶不上来,金国必然衰败。”

说到这里,仁多保忠抬起,直视赵桓,昂然道:“反观大宋天子,未及而立之年,雄才伟略,不辞辛劳。节俭克己,提拔贤才。枢密使韩世忠还不到四十岁,其余刘锜、岳飞、刘晏诸将,更是年轻。便是这次袭击兴庆府的曲端,也仅仅是不惑之年。猛将强兵云集,只要再过几年,此消彼长,大宋必胜!”

“至于西夏国主,他贪图小利,和金沆瀣一气。金兵欲西夏进兵大宋,为他们火中取栗,顺从金,只是消耗西夏丁壮百姓,半点好处也没有,结怨大宋,他年金国灭亡之时,便是西夏覆灭之。罪不忍全族屠戮,故此,故此才投降大宋,还请官家明鉴!”

赵桓仔细听着,这老从年龄手,分析双方的此消彼长,倒也符合他的况,毕竟此老见识了太多的风雨,多少叱咤一时的物,都难保雨打风吹去。

如今他选择投靠大宋,说不得也是自己锐意抗金的结果。

原来自己这只蝴蝶煽动的风都刮到了西夏……赵桓还挺乐的。

一想到这里,他就拉着仁多保忠坐下,突然发现了桌上的粽子,赵桓一拍脑门,“朕都给忘了,快让下面热一热。”

仁多保忠忙摇,“官家太客气,要是真的恩赏罪,就把那个给罪吧!”

他伸手指了指放在赵桓面前,已经扒开的粽子。

赵桓愣了片刻,含笑拿起来,递给了仁多保忠。

此老双手颤抖,接了过来,三吞到了肚子里。

“罪,谢官家赐食,谢官家厚恩!”

赵桓一笑,“你不必多想什么,更不是什么罪,朕之所以没有直接封官,是有一个重要的事,要给你办!”

仁多保忠忙磕道:“请官家吩咐,臣……臣万死不辞!”

赵桓伏身,凑到仁多保忠的耳边,笑呵呵道:“朕想让你去见李乾顺!”

“啊!”

仁多保忠一声低呼,他觉出失态,可又不能不惊,见李乾顺?这不是找死吗?

如果说之前李乾顺恨曲端,现在仁多保忠投靠大宋,放了曲端,再见面李乾顺能把他给吃了!赵官家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他厌恶投降二臣,想要借刀杀

难不成自己一辈子算计,到了最后,居然把自己搭进去了?

仁多保忠傻傻看着赵桓,就连杨惟忠都感到了诧异,这老猴子主动投降,他可是对付西夏的一张好牌,官家怎么会主动还给西夏?

赵桓笑了笑,“都不用吃惊,容朕把话说完了。放在仁多卿说的有理,朕也是这么看。只要给大宋足够的时间,必定能平定真。可问题是金不愿意给朕,现在是端午,朕还能在这里吃粽子,到了中秋,有没有赏月的心思,就不好说了。大战临,朕不敢有半分松懈。”

赵桓猛然目视仁多保忠,“朕让你去见李乾顺,把朕的意思告诉他,好好规劝,让他跟朕联手,一起抗金。朕知道我们之间有百年冤仇,尸山血海,难以化解。可我们毕竟相处百年,还能勉强共存,若是金得势,我们的下场都会十分凄惨。”

“契丹前车之鉴,大宋就是一时糊涂,跟家签了海上之盟,结果搬起石砸自己的脚。西夏和金国勾结,只怕也是同样下场。”

仁多保忠微微点,“臣,臣会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他嘴上说着,可心里没有半点把握,反而是拔凉拔凉的那种。

道理谁都会说,其实同样的道理,秦桧说得更加详细。

可为什么不行?

说到底,决定这个世道的还是力和利,而不是道与德。

尤其国家之间,更是如此。

你赵官家都知道下一次金南下,你会非常艰难,西夏如何不知?

别跟我说什么长远,我只想挨过今天。

不出意外,此去的下场会非常凄惨,甚至见不到李乾顺,就被杀了

该责怪赵桓无吗?

貌似也不对。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