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斩杀张觉父子,对以郭药师为首的常胜军上下震动很大,他们对大宋朝廷相当失望,甚至怨声载道。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对燕京这种不太稳定的政治局面,王安中感到惴惴不安。
王安中想离开燕京,不想在这个危局下当再这个注定了会身败名裂的主官了。
可赵佶又不允许王安中离开燕京。
没有办法,王安中只能是得过且过,任由郭药师和常胜军继续做大做强。
常胜军主要由三部分
组成——一是原辽国东京道汉
,二是渤海
,三是原辽国南京道(即燕地)汉
。
而义胜军主要是由燕云地区的汉
所组成。
从亲近程度上来说,还是成员都是汉儿的义胜军让宋
觉得更亲近一些。
另外,义胜军是大宋自己组建的军队,不像常胜军那样来历复杂。
关键的关键,大宋希望能完全笼络住义胜军,用以牵制常胜军。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宋才给了义胜军最高的待遇——这种待遇,别说是大宋其他军队比不了,就连常胜军都比不了,以至于常胜军中的不少
都逃去义胜军参军。
这也引起了以郭药师为首的常胜军上下的强烈不满。
而且,义胜军的优厚待遇不仅让常胜军上下不满,更让大宋的其他军队的将士大为不满。
根据赵宋朝廷制定的政策,义胜军的月粮和服装是其他宋军将士的两倍,另外,其他宋军的将士吃陈粮,而义胜军的将士却吃新粮。
这使得其他宋军的将士心里很不平衡!
义胜军的将士作为“归朝
”,在其他宋军将士眼中,仍然是“番
”,是“汉儿”,认为他们应该低身为胜利者的自己一等。
因此,义胜军的将士时常遭到其他宋军将士的白眼——其他宋军士兵路上遇见义胜军士兵,经常辱骂他们:“汝番
而食新,我官军也而食陈,吾不如番
也?吾诛汝矣!”
这使得义胜军的将士饱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
不仅义胜军的将士,就连燕云地区的汉
也是如此。
因为赵宋朝廷没有正确的引导,宋
全都视燕云地区的汉儿为异族、是番
,从不将他们看成是同族
,认为他们是非我族类。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燕云地区的汉
,也无法从宋
这里找到认同,他们必然其心益贰俟衅且发。
而这一切的一切,责任其实都在赵宋朝廷,也就是在赵佶君臣身上——赵佶君臣对待燕云地区的汉
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他们既猜忌燕云地区的汉
不信任燕云地区的汉
,又想拉拢燕云地区的汉
、利用燕云地区的汉
。
在这样的背景下,燕云地区的汉
对待大宋的态度也很复杂,特别是在蔡仍的辽东政权撤走之时,他们有的向往大宋,有的怨恨大宋,有的刚开始对大宋抱有希望,但后来看了大宋的政策后则转为失望,乃至绝望。
大宋收复燕云地区后,在政策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归根结底是不得燕山民众之心。
有个名叫许采的
曾总结说:“失燕
心者有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
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
百姓心。”
大宋之所以采取“换官”政策,目的是笼络燕云地区的上层汉
,以巩固大宋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可这个政策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大宋对燕云地区的上层汉
是不信任的,不然,为什么不能让燕云地区的上层汉
留在原地继续为官呢?
而“换官”带来的结果并不好——许多燕云地区的上层汉
,最终,要云去了辽东,要么投向了金
,他们对大宋失望透顶。
“授田”政策(即将燕地富户的田地和房舍给常胜军,用做常胜军的军饷和驻地)的危害最为明显。
此策一经施展,燕地之
大量流离失所,其中很多在辽国和蔡仍统治下还是上层的
家,在大宋的统治之下,却终沦为乞丐,甚至这其中还包括不少原来辽国的重臣和他们的亲属。
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些事,但想要彻底解决这些
,难度很大,因为郭药师与常胜军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要进行阻挠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盐法”。
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负并不重,民众的经济负担普遍也比较轻。
到了蔡仍统治时期,蔡仍更是对税收进行了质的改革将没必要的税收全都砍掉,甚至直接颁布了三年免税政策,让燕云地区(尤其是云地)的
可以休养生息。
到大宋接管燕云地区之后,赵佶君臣在燕云地区却实行了和内地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
不说跟蔡仍时候相比,燕云地区的
,现在普遍认为,蔡仍统治时期,他们就像在天堂里生活一般,后悔死了没有跟蔡仍去高丽。
只说跟辽国后期相比。
辽国后期时,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
到了大宋统治时期,每斤盐
涨到二百五十文,甚至是
涨到了二百八十文。
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反差,大宋政策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民心尽失。
关键的关键,大宋做了这么多,也没有买到常胜军和义胜军的忠心——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大宋并没有什么
厚的感
。
他们中有些
,自认为是辽国
,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大宋。
他们中有些
,原本也想投靠大宋,老老实实的当宋
,可是,宋
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
身份不予认同,这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
然而,令
遗憾的是,赵佶君臣对此却缺乏清楚的认识,他们还洋洋得意的用着他们的帝王之术、御下之术、平衡之术,希望依靠他们既不信任又不得不依靠的常胜军与义胜军来保卫大宋的北部边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佶君臣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与可笑。
一旦边境
发战争,燕云地区的汉
占大多数的常胜军和义胜军,能为大宋卖命吗?
……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颜宗望从金国南京(平州)派出使者,来宋朝河东宣抚司找谭稹,请求借军粮二十万斛。
金使说,这是前任宣抚司曾答应的事,也就是童贯所率领的宣抚司答应的事——实际上,这是赵佶同意的事。
谭稹对此感到很为难,他回答说:“二十万斛粮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再说,自我来宣抚司后,就从没看到答应借给你们军粮的片纸只字,所以这事很难办。”
金使解释说:“借粮之事,是贵朝使者王宗昌在去年四月亲
答应的。”
谭稹一听是
答应的,便没好气地说:“
答应岂能为凭?那你们去找王宗昌要吧。”
此时,金军的确缺乏军粮。
这两年,自金国咸州(后世辽宁开原)以南,苏州(后世大连金州)、复州(后世大连瓦房店市)以北地区,年谷不登,民间饥荒严重,以至于有易子而食的
况出现。
其实——
不仅金国闹饥荒,大宋同样如此,尤其是燕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