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高睿对这两块元青花瓷片
不释手,一番鉴定之后,又带夏宇和白羽娇两
,去了阁楼。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上面有他收藏的元青花。
夏宇对此并不惊讶,都说了,现在搞收藏的,家里没有几件元青花都不好意思跟
打招呼。
白高睿做古董生意几十年,家里自然也是有元青花的,而且不止一件。
当然,他这样的,也算是民间元青花,其他专家啊博物馆之类的能否认可,还是个未知数。
白高睿也完全没想着拿去给其他
做鉴定,顶多也就是几个至
好友一起欣赏。
他先拿出来的只青花缠枝菊纹小罐,只有十厘米高的样子,品相也不算完整,颈部有些裂纹。
最明显的就是有元青花独有的火石红,白高睿还高兴的说起来源,“这是我当初五百块钱,在天光墟市场上淘来的。”
白羽娇这故事听得多了,也笑着说,“二十多年前的五百块其实也不少了。”
夏宇说,“现在的价值应该十万左右吧,爷爷眼力劲真好。”
白高睿还是有些后悔的,“其实当初有经手不少的元青花,可很多都没能自己留下来。”
“做生意就是这样的,总得进进出出。”白羽娇说,他们这其实也算是以藏养藏,“真正能搞收藏的,必须得有强大的资金做支持。”
白高睿也点
,“做古董生意确实赚不大钱,所以很多大收藏家,都是在其他方面赚了大钱之后,来找我们做收藏的。”
说话的时候,夏宇也仔细欣赏了这只青花小罐。
他打捞的瓷器中,与此相似的就有二十多件,这样的小罐,应该是用来把玩的。
白高睿又把他另外的元青花收藏拿出来,白羽娇是早看过的,上次夏宇家里,白高睿的好藏品太多,并没有来得及展示给他看。
这是一只元青花云龙纹折沿盘,
部折沿,弧腹平底。
很大,直径约有三十厘米的样子,层次也相当分明。
最吸引
眼球的当属盘中的龙纹,昂首向前翻腾旋飞于天际。其张嘴怒视,身体扭动变化强烈,使得龙纹更具动感。
内壁绘“缠枝莲纹”,俯仰向背各具姿态,葫芦状叶片也是元代特征。
沿间绘以忍冬纹,外壁画有“变体莲瓣纹”一周,凸显了它的层次美。
器形纹饰以及青花的发色,都是元青花的标准样式。
青花发色浓艳
沉,隐隐闪现“铁锈斑”,是由于进
钴料含铁量较高所致。
这只云龙纹大盘的品相也不算特别完整,盘沿处有很多磨损的痕迹,露出里面胎质的火石红。
好在盘内青花保存得很好,并没有什么磨损。
同样造型的青花大盘,夏宇在集州岛的元代沉船中,也是有发现不少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现在市场上,造假的元青花,基本都是按照元青花的标准器件来的。
但造假者也会开脑
,弄些类似的图案出来。
比如最珍贵的
物故事元青花,那更是重灾区,基本你能想到的古代
物故事图,都给你画上去烧出来了。
眼下的话,拿来做对比的,也就是他带来的“满池娇”瓷片,这个是青花盘的。
而白高睿的这件云龙纹折沿盘,他鉴定为真,“爷爷的藏品真是不错,这件大盘价值连城。”
白高睿笑道,“价值连城算不上,但四五百万还是没问题的。”
一旁的白羽娇也透露道,“有
最高出到五百万爷爷都不肯割
的。”
白高睿说,“这样的好东西越来越少见,能自己留着,就还是自己留着。”
夏宇自是一顿马
送上,这些藏品,留着不卖的话,最后估计也就传给白羽娇了。
至于夏宇自己,手里好东西实在太多,倒是不贪图白高睿的这点藏品。
大家又一起探讨一番,之后白高睿还说考考夏宇,白羽娇就在那偷笑,但没给他什么提示。
他指着两青花大罐,问夏宇,“阿宇你看看哪件是真的?”
其实这两大罐早在夏宇的视线范围之内,这三十来厘米高的大罐体积大不说,也比较重,基本都在二十斤以上。
但都不是什么
物故事图罐,毕竟那东西太过稀有,一下出现两件,着实有点侮辱
智商。
这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青花大罐,都是缠枝牡丹纹。
光看器形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高防品的都是按标准器形来的。
而这对青花大罐,底部甚至都有火石红,这水准已然是相当高的了。
这时候,就需要结合瓷器的来源进行分析。
能流传至今的瓷器,无非也就几种,存世、窖藏、出土以及出水。
显然不是出水或者出土的,虽然用的都是麻仓土,但底足部分胎质的新旧以及磨损程度,都是能做为一定依据的。
但仔细看青花的发色,和真正元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有着不小区别的。
真正的“苏麻离青”料,是带“闪”的。
真正的苏麻离青,因为当时的技术无法把矿石加工得十分均匀,大小不一的颗粒在烈焰中的流动中,会产生许多微妙的自然现象。
而现代化学料纯粹只能靠毛笔的描画,
为之处十分明显,也会显得比较呆滞,而不出现“闪青”的现象。
其他像是青花发色的浓淡变化,以及串珠等现象的形成,也是鉴定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的重要依据。
夏宇做起鉴定来,也是挺投
的。
白高睿让他做鉴定,他也不敷衍,放大镜,强光手电任他使。
除了用这两样东西和瓷器零距离接触观察以外。
他还把元青花放置在自然光之下,并且拉开距离进行观察也很重要。
这个原理仍然在于元青花釉面闪青的闪字,在自然光之下釉面的闪青必然也会有各种态势。
通过不断调节与被观察的元青花的距离,釉面色调也会发生不同=变化,并且与青花的发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这也成为了元青花观赏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白高睿看他这么“会玩”,不由得和白羽娇会心的点
而笑。
在中国,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并不长,甚至可以说是特别晚的。
但元青花,不仅仅是要看器型、看发色、看画工等等,能够对釉面进行欣赏并发现它的微妙时,才可以称得上说是对元青花有了真正认识。
在扶桑,元青花研究重视釉面的光泽,原因就在于釉面的反光变化无穷,呈动态反应。
这和国内书上说的积釉处会闪青是一致的。
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是,元青花在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岁月之后表面出现了
眼看不到的凹凸,其反光便不像刚烧出来的瓷器如镜子一般的平直的反
,而是多角度的。
一旦
的眼睛或者光源移动了,这种反光一下子就“
”了。这种光的反
有层次感,会重叠,会有一定程度的眼花缭
。
有时候会有一个迷迷糊糊的面,但在这个面的底下又有会发出强光的小的面。扶桑的学者特别重视元青花的这一特征,称之为“
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