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畔,有一凉亭。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周遭开阔,亦多花
,文
雅士喜欢在此集会。
今
有辩会。
大同皇帝赵瀚的含珠之辩,前因后果,已被
添油加醋传诸天下。加之官府不以言获罪,现在不但结社成风,而且三天两
就有
搞辩论会。
张尔歧来自山东济阳,厌恶科举,谢绝出仕。接连经历十多年的旱灾、蝗灾、兵灾和瘟疫,让张尔歧开始反思如何治世,他的做法是从古礼当中去寻找。
年仅三十多岁,张尔歧已然
通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他在家乡教授私塾,时常有士子慕名拜访。从去年秋天开始,山东各地就在建小学,张尔歧不愿做小学老师,私塾也招不到什么学生,
脆窝在家里闭门读书。
济阳知县慕其才名,亲自拜访讨教。
一番学术
流之下,知县说道:“先生之才,当闻于天下。而今山东凋敝,文风衰微甚矣,何不前往南京传播学问?”
于是,张尔歧就来到南京,寻了个书坊编校的差事。
他还给南京的各个文社投稿,接连发表数篇探讨“礼”的文章。短短半年,名声大噪,同时也被反对者围攻。
此时此刻,张尔歧正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夫礼,抑
之盛气,抗
之懦
,以就于中。天下之
质之所不便,皆不能安。不安,恐遂为道裂,指礼之物而赞以坦易之辞,以究其说于至
至大至尽之地,所以坚守礼者之心统之一途也……”
大概意思是:礼能抑制
的乖戾之气,能够抵抗
的怯懦之心。天底下的
,搞不清楚礼的本质,因此都不能真正的守礼。不能安分守礼,就有可能道德滑坡,就有可能礼乐崩坏。
们指着礼物(牌坊、纲常、陋俗等)说,礼就是这些东西,很容易做到的。然后去研究纲常礼教,研究贞洁牌坊,用天地至理去包装解释它。如此,大家的守礼之心,就变成循规蹈矩的遵守礼教。
众士子不由点
,就连张尔歧的反对者,都认为这段话说得有水平。
可接下来张尔歧又说:“礼是道的汇集与体现,就算有至仁至善的大道,如果不以礼为教化途径,也不无法传播给天下万民。圣
支持的,就是礼支持的;圣
非议的,就是礼反对的……”
“可笑,”当即就有士子打断,“你索
说圣
便是礼算了!”
张尔歧说道:“圣
之所以为圣,皆因其知礼、守礼。因此,圣
非礼,知其礼而守之则为圣。如果诸位也能知礼守礼,则诸位亦能做圣
。这个礼,是真正的礼,而非道德纲常之表象。道德纲常是礼的表现,但不是礼的本身。”
这话无解,因为他自己定义了圣
,堵死反对者的所有反驳途径。
另一个士子说道:“
礼,
礼,礼者无非
也。”
张尔歧摇
说:“
有善恶之分,礼无善恶之别。若有恶
,当以礼抑之。便如我
慕一
子,然而她已有婚配。此
虽非恶
,然而于礼不合,我便不能窈窕淑
、君子好逑。如果事事求
,则道德败坏、天下大
也。旧朝之时,文官贪污横行,武将
虐残民,这些都要用礼去约束教化。”
有士子讥笑道:“强词夺理!你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是欲,而非
。朱子言,存天理,灭
欲。夫妻婚姻、吃饭饱腹,天理也;妻妾成群、大鱼大
,
欲也。”
张尔歧说:“守礼便是恪守天理,这正是我所说的。”
又有士子问道:“那你说说,寡
该不该改嫁?我觉得该改嫁,朱子却劝寡
不要改嫁。朱子是不是圣
?如果是圣
,以你刚才所言,圣
支持的,便是礼支持的,是不是寡
改嫁也属非礼之举?”
张尔歧说道:“寡
按礼不应改嫁,但万事皆有权变。而今北方历经战
,夫丧其妻,妻丧其夫。鳏夫寡
若能重组家庭,既能互相帮扶,又能兴旺
丁,此
伦大道也。
伦亦是礼。”
“哈哈,
伦是
,哪里是什么礼?”那个士子笑道,“鳏夫寡
结婚,背礼而合
。这说明什么?说明权变之机,当以
为先。无
之礼,便是邪礼,也是歪理!”
张尔歧说:“非也,非也。鳏夫寡
结婚,此王朝鼎革之权变。若是今后
丁兴旺,寡
还是不该再嫁。寡
不嫁,从一而终,便如忠臣良将,对天子从一而终。此三纲五常,万万不可更改。”
“放
,
也是
。鳏夫可以再娶,寡
为何不能再嫁?”
有士子狂呼:“寡
再嫁,天经地义。陛下鼓励寡
改嫁,此当世明君也。难不成,你还想非议陛下?我看你才是
臣贼子,定是鞑子派来祸
舆论的
细!”
张尔歧也生气了:“休得污蔑于我!陛下鼓励寡
改嫁,皆因
世权变,尽快复兴北方!”
双方根本扯不清楚,因为大家对
和礼的定义都不同。
不要觉得吃饱了撑的,这真的属于国家大事,他们想以自己的想法,来构建大同新朝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个时空的张尔歧,由于满清
主中原,观点还变得更加保守。
明末社会,思想风气是割裂的。
一些
极度保守,一些
极度开放,并且开放的
越来越多。
思想开放者,崇尚自我价值,追求男
平等,主张礼让于
。而且学术主流,在追溯先秦诸子,即便恪守程朱理学的
,也都喜欢研究诸子百家的价值,诸子学说的王霸并用也被认同。
历史上,满清
关之后,思想风气急转直下。
们不追求自我了,也不讲什么男
平等,还认为应该以礼抑
。诸子百家,被排斥诋毁,只认程朱理学,王霸并用改为只尊王道。
而今赵瀚建立新朝,并没有阉割社会思想,反而激起更为复杂多样的学术
流。
甚至有异类提出:男子可以纳妾,
子为何不能多夫?朝廷应该支持婚姻自由,只要
子有能力,也可以多嫁几个丈夫。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魔
舞的时代。
满清细作曹逢吉,此刻就跟钱谦益站在旁边,一起听着这些士子辩论
礼。
曹逢吉叹息道:“南京文风繁盛,真真远超北地啊!”
钱谦益说道:“当今陛下,虽然刚愎自用,但不
手学术之争,这一点也是极好的。只不过太混
了,各地学说上百种,且颇多妖诡之论。如此不利于朝廷统治,陛下应该稍加约束才对。”
曹逢吉问道:“牧翁认为大同朝廷能长久吗?”
“自然长久,”钱谦益笑道,“难道西北的闯贼、辽东的鞑子还能得天下?”
曹逢吉点
说:“晚生亦做此想。”
钱谦益忽又抱怨:“新朝鼎盛,吾辈却只能旁观。如此境况,为之奈何?可惜,可惜啊。”
曹逢吉趁机说道:“牧翁门生故吏无数,何不也结一文社,宣教自己的学问?内阁那位李阁老(李邦华),听说族中子弟,在朝在军都颇有势力。如此权臣,一家独大,迟早为陛下所忌。此
若是倒台,似牧翁这般民间遗贤,肯定会被陛下重用的。”
这位细作,竟想在南京挑起党争。
钱谦益颇为意动的样子,复又叹息:“新朝不似旧朝,以我的名声,也不能一呼百应。以前的复社,多有富商、士子捐资,现在我哪有财力搞出大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