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龙虎大宋 > 第五十三章 苏洵受伤

第五十三章 苏洵受伤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另一间包厢里不是别,正是苏轼苏辙和苏小妹。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杜若进去时,苏轼正和苏小妹大快朵颐,一边吃一边互相点评,赞叹。

见到杜若,苏小妹矜持的放下了筷子,不好意思的的餐巾擦嘴,而苏轼则么没有停下动作,夹了块塞进嘴里,对杜若囔囔道:“这道红烧简直绝了,满桌炒菜香四溢,不胜嘴里一油!我最这道菜。”

说完,他心满意足大笑起来。

杜若笑着坐在苏小妹身边,道:“猪去势后,怎么做都很香,这红烧做法最大限度的去了肥里的腻味,吃着确实感极佳。”

杜若话锋突然一转,继续道:“但还不是极限,我总觉得这道菜还可以做的更好吃,感更爽滑,比如整块加酒蒸煮什么的,但我不通厨艺,具体也想不明白。”

说完,杜若略有些期待的看着苏轼。

“哦?”

苏轼若有所思的看着面前碗里的红烧,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把这做的更好吃。

杜若见状,心中暗暗激动起来:东坡!东坡啊!

他刚才那般暗示,就是为了让苏轼自己创出东坡来,他穿越来的原则就是决不剽窃任何一样目前在世的名作品。

包括菜品。

不过他也没指望苏轼现在就能灵光乍现想出东坡,毕竟他现在连苏东坡都不是。

一旁苏小妹听了杜若的话,温柔笑道:“刚才你家那位柳雪姑娘来送菜时可说了,这炒菜是你教她的,红烧也是你给她的方法,杜若哥哥,你这还叫不通厨艺呀?”

杜若摇笑了笑,一手拂袖,一手拿起筷子,给苏小妹夹了块清炒木耳,对她道:“我不是在汴京待过两年嘛,这是偷看樊楼师傅学的,我只得其表,压根不懂什么,是雪儿姐手巧,才这么好吃的。孩子要多吃木耳,美容养颜还不会发胖。”

“嘻嘻,好。”

苏小妹夹起木耳放进嘴里,还对苏轼调笑道:“二哥你就使劲吃肥吧,将来必定会成个大胖子。”

以瘦为美,这个时代男都知道控制体重,免得太胖了。

其实通过这一点,就能看出一个时代的老百姓真实生活水平,当民间老百姓时刻生活在温饱线下,都面黄肌瘦,胖对他们来说是奢侈,渐渐地审美自然偏向胖,以丰腴为美。

从明清到共和国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民间,胖一直是美的标志,大胖小子,大胖媳……肚大腰圆的官老爷。

即便是崇尚以胖为美的盛唐,这种审美观的根源也来自于五胡华时期和游牧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未进中原之前,过得子更苦,所以以胖为美是写进基因里的。

后来民族融合,有胡血统的达官贵们带起了一阵崇胖的审美观。

在宋朝这会,上至官家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瘦为美,士大夫多懂得自律,避免发胖。

不过苏轼听了苏小妹的警告后,并未停止继续夹红烧,又吃了一块,他悠悠道:“天予不取,必遭谴之。况且这等美食又不是天天能吃到,偶尔放纵下腹之欲,就算是父亲大在此,也不会拦我。”

“苏哥哥可以天天来这里吃啊。”杜若道。

苏轼摇摇,道:“我知道你好意,但还是不必了,你是开市赚钱的,我岂能天天来占便宜?还是莫要说这些。”

他摆摆手,显然是怕扫了兴致。

杜若:“苏哥哥,谁说让你白吃了?你在这里所有消费,从你分红里扣去便是,这你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分红?”

苏轼和苏小妹都不解看着杜若。

“对,你和小妹各有这酒楼一成原始,算是你们写歌的酬谢。”

“不可,万万不可!”

苏轼也顾不上吃了,连连摆手:“这怎么行?不过是填了一些白话词而已,算不得什么功劳,岂敢占?你给小妹我不反对,毕竟小妹和你有婚约,你这是左手给右手,但我还是算了,别让钱财污了咱们之间的谊。”

他说完,苏小妹害羞的笑了笑,但也小声劝杜若:“杜若哥哥,还是算了,我二哥不是那种,你别教他为难。我的也不要。”

杜若却坚持道:“苏哥哥,小妹,不是我有意优待你们,实则是惯例。在酒楼未开张前,但凡帮我的,都有不等原始。帮我出面运营的朱旦有,帮我培训歌者的婉儿姑娘有,连帮厨的雪儿姐姐我都分了她半成。你们帮我写了那么多词,应该有的。”

杜若本以为这么说,苏轼会松,但没想到他仍旧是想也不想摇,道:“别要得,我们要不得,你将来毕竟是我妹夫,我帮你若要索取利益,岂不是失了这份关系?”

被苏轼这么一说,杜若竟哑无言。

“好啦,杜若哥哥知道你是好心,但你还是别劝了,你看我二哥吃都不香了。”

被苏小妹这么一说,杜若便也不坚持,举杯和苏轼一起喝酒品菜。

但他仍旧没有放弃,打算私下里找苏小妹收下。别不知道,但他却知道,苏家这些年为了供父子三读书,实在开销太大,之前苏洵每次去赶考,家里都要卖十几亩良田。

如今已经所剩不多,还要靠程夫嫁妆勉强维持生计。

等来年苏轼苏辙两再去参加科考,苏家就真要山穷水尽了。

虽然后面苏轼苏辙高中,解决了苏家财务危机,但根据前世史料记载,苏轼苏辙苏小妹母亲程氏正因为为苏轼苏辙进京赶考省钱,才一直瞒着病不去看,以至于越来越严重,在苏轼苏辙苏洵进京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杜若不想让历史重演,他要改善苏家家境,让未来丈母娘不至于因为耽误看病枉死。

苏辙刚才跟着几位同年好友在一楼看演出,这会脸上还存着几分兴奋,来到包厢后直说死这个地方了,那些歌都好好听哦,唱到大家心坎里了。

杜若知道他中的“大家”,指的是年轻,他带来的流行歌曲都是关于的,他之前让苏轼苏小妹写歌词时也给了他们原版参照。

年轻正是窦初开的时候,每个心里都藏着一位妙龄孩,流行歌当然直击他们心窝子。

苏辙来后,话题便从吃食转到了音乐上,苏辙说他和朋友们最喜欢架子鼓配乐的那几首歌,问杜若为什么不让每首歌都配上架子鼓。

杜若告诉他,现在是白天,又是开业,不能太嗨,所以故意限制架子鼓运用。

如果想听架子鼓,晚上再来。

“父亲管的严,晚上还要读三课书,怕是来不了……”

苏辙遗憾摇摇,并没有生出逃课念,足见苏家家教严格。

就在杜若想安慰他两句时,突然外面响起敲门声,听声音是杜青,但他带来的消息却是关于苏家的。

“刚才你家门房李老伯来找,说是苏老爷和大夫回家了,苏老爷身上受了伤,让三位赶紧回家看看。”

一听杜青的话,苏轼苏辙苏小妹三瞬间站了起来,一脸难以置信。

“我爹和娘去舅舅家了,怎么会受伤,严不严重?”苏辙问。

“李老伯没细说,只让我找到三位让你们赶紧回去。”杜青道。

“对,快回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