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乱世栋梁 > 第十章 诛三蠹

第十章 诛三蠹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建康城,鄱阳王府,一处小院内,李笠正和蔡全切磋武艺:蔡全手持长棍进攻(捅/刺),李笠防(左右躲避)。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双方距离在一丈六左右,不能进,也不能退。

当然,为了防止意外,李笠带着护具,护住部、面部、胸腹、裆部和腿部,而蔡全不能向前移动。

二丈长的木棍,其实就是槊杆,蔡全是武,当然练过槊,如今用的长棍虽然没有槊,但捅在身上,还是很疼的。

然而,无论蔡全怎么捅,棍子前端就是碰不到李笠。

李笠就像一尾滑不溜秋的泥鳅,蔡全怎么都“抓”不到对方。

相比方才李笠捅、蔡全躲,蔡全可是有过半次数躲不掉。

为什么会这样?练了多年马槊的蔡全知道:眼力(反应),以及随后的应对(躲闪)。

首先要就是判断出棍子的刺击方向,应对,就是身体做出动作,进行躲避。

有的面对刺来长棍,根本就反应不过来,遑论躲闪;有的,看见长棍刺来,想躲,却因为动作慢,躲不了。

简而言之,就是当对面有长棍刺来时,眼睛要看到,然后身体能躲开。

蔡全觉得自己和李笠较量时,眼睛能看出对方刺来长棍方向,奈何动作没对方快,所以有过半次数躲不掉。

而李笠,眼疾“身”快,既能看清长棍的动向,也能“身轻如燕”,灵活躲闪。

“行了,行了,我认输。”蔡全停手,将长棍驻地:“你小子到底怎么练的,练出如此身手来?”

“军中怎么练,我就怎么练,不过,适当加以改动。”李笠脱下护具,拿手帕擦汗,“先给当靶子,穿上护具站着不动,任捅,捅个上千次,才算门。”

“什么?哪有这般练的?”蔡全觉得难以置信,李笠便将心得一一道来。

正常,看见当面飞来一物,或者有物体快速接近面部时,会下意识躲闪(譬如后仰),亦或是下意识闭上眼睛,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那么,想要练反应、躲闪能力,首先得克服这种下意识的反应,亦或是恐惧。

譬如后世的拳击训练,他听说初学者就是要睁着眼睛挨打(对方击打面部),直到克服这种恐惧,能够睁着眼睛,看对方拳的轨迹。

只有看清楚了轨迹,才能做出应对:判断拳的击打方向,以及手臂距离。

当然,这得进行后续一系列的练习,把身体灵活、协调练好。

经过长期训练的拳击手,可以做到任由普通挥拳击打自己,而自己在不反击的况下,完美躲避对方的每一次拳击。

于是,李笠将其用在躲矛/槊训练上。

在挥拳的时候,会有预备动作,只要察觉这些预备动作,就能提前预测对方的出拳轨迹。

最简单的道理:要出拳打,首先拳得往回缩,也就是蓄力。

挥拳打是这样,持矛、槊攻击时也是如此。

李笠参照后世拳击手训练方式,先当固定靶给捅,克服恐惧,然后瞪大眼睛看持矛者的动作,尝试着预判对方的刺击方向。

就这么被捅了无数次后,他适应了,也有了经验,渐渐有了判断以及‘预知’能力。

然后就是例行锻炼,增强力量,增强身体的灵活、协调,既要能“眼疾”,也要“身快”。

锻炼反应能力的方式,也和后世常见的拳击训练差不多,他没练过拳击,但在短视频流行的年代,接收的信息量很多,其中包括拳击好者的炫技。

常见锻炼反应能力的方式,一是用弹力球,二是用旋转棍,所以李笠就拿来用。

弹力球,就是上戴着带,带的前额位置用牛皮筋系着个小球,牛皮筋的长度略小于臂长,然后双手握拳,向前方击打小球。

击打力度越大,小球回弹速度就越快,如果反应不过来,很容易被弹回来的小球砸脸。

至于旋转棍,就是一个竖着的立轴,下端是一个可以灵活转动的横棍,横棍的末端扣在立轴上,可以灵活旋转(水平方向)。

练习时,用拳击打横棍前端,横棍受力,就会绕着立轴旋转,从另一个方向扫过来,这个时候,得将其打回去。

就这么来回击打,击打的力度越大,回扫的速度就越快,如果反应不过来,手就会被回扫的木棍砸中。

李笠就这么练,坚持练,练习成果,就是蔡全在一丈六的距离上,用二丈长的长棍捅(刺),怎么捅都捅不到。

这么长的棍子,使用者拿在手中要捅,预备动作很明显(相对而言),且速度较慢(相对而言),所以对于进行了高效训练的李笠而言,躲避起来较为轻松。

不止是他,梁森以及许多青壮都在进行这种训练,效果是很不错的,彭均也在练。

“你练躲槊法...莫不是打算骑战?”蔡全问道。

李笠点点:“是呀,将来报效国家,说不得上阵厮杀,若能策马驰骋沙场,想来立功的机会会更多。”

战场上,只有骑兵才会频繁用到“躲槊”这种技艺。

因为步兵都是持矛列阵,作战时左右都是,肩并肩,和敌军结阵长矛兵对捅,个是别想左右躲闪的。

骑兵就不同,骑战时(混战),双方持槊互捅,如何避开对方刺来的槊,这可是命攸关的大事。

而骑兵冲击长矛兵,如何避开长矛,也是骑兵必然考虑的问题。

当然,小步兵锋,散兵白刃战,长矛对长矛,长矛对刀盾,也有躲槊(矛)的必要,譬如单刀对长矛,本来使刀者就落了下风,若是连躲矛都做不到,那就只有死。

蔡全见李笠说得是道,且三年时间,就练出如此本事,只觉自己多年苦练似乎事倍功半,有些郁闷。

李笠继续讲解:“其实长杆兵器可看做杠杆,对于使用者来说,长杆兵器是费力杠杆,蔡兄还记得什么是‘费力杠杆’吧?”

三年前,李笠向蔡全提过“杠杆原理”,并进行了一番解释,托名“克虏伯亲传心得”。

“呃..记得吧。”蔡全挠挠,若不是李笠当年说这是克虏伯亲传心得,他还真记不住什么是“费力杠杆”。

李笠开始讲自己的心得,要用物理知识,‘分解’槊(矛)法的各种动作要领。

长杆兵器(矛、槊)的使用,脱离不了物理常识,对于使用者而言,长杆兵器就是费力杠杆。

锋时,对手施加在杠杆远端(矛)一份力,那么使用者就得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和对方僵持。

不过,费力杠杆的好处是省距离,所以,使用者只需要让杠杆(矛)的近端(矛的尾端)画一个蛋大小的小圈,那么杠杠的远端(矛),就会划出脸盆大小的圆圈。

使得防守方极难判断矛的轨迹,防御范围变大,应对起来很困难。

同理,如果使用者将长矛举过,横向挥舞,双手只需要和矛的末端一起在顶划个小圈,矛就会在外围画大圈。

若马槊长二丈四尺,扣去双手握持的长度(假设是四尺),那么这就是直径有四丈的大圈,在这大圈范围内的,只要躲不过去,被槊杆甚至槊砸中,嚯嚯...

所以,要想长矛、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