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宋耻 > 第三百六十七节 大冲击(2)

第三百六十七节 大冲击(2)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搞得东罗马只能不断提高年金的数量,从十万到三十万,最后终于接受契丹的要求,答应每年给一百万金币。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要是他们早答应,耶律大石也不会满足。耶律大石之所以执着于一百万金币这样的巨款,并不是他缺钱,而是没有进攻方向,他需要东罗马帝国这个出用来释放漠北地区的高压。

幸好东罗马帝国皇帝始终小气,连苟延残喘的格达哈里发每年都能给耶律大石缴纳一百万金币,东罗马帝国却才给三十万,不打他打谁?

相比于东罗马帝国的小气,伽色尼帝国就太慷慨了,慷慨到大石甚至婉拒他们增加岁币的请求。现在伽色尼帝国每年给大石三百万金币,最开始是一百万,是印度的份额,接着是两百万,因为伽色尼收复了波斯南部,最后是三百万,因为伽色尼帝国吞并了波斯北部到格达地区的塞尔柱帝国。

伽色尼帝国甚至愿意出四百万金币,因为他们还想吞并花拉子模,已经打了两场战争,花拉子模的康里军团,完全不是真古拉姆的对手,已经被打的岌岌可危,靠着西辽的支持苟延残喘。

拥有印度、波斯和两河流域的伽色尼帝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帝国,绿洲地区的花拉子模怎么可能跟他们相比。以前越富越弱,可如今伽色尼帝国能通过宋商得到雇佣兵,财富就是力量。花拉子模手里最大的武装力量,是被真契丹打散后,投靠他们的钦察联盟里的康里部落,不可能是锐的真古拉姆对手,所以伽色尼帝国吞并花拉子模不存在任何军事困难。

只是契丹有些担心,一旦伽色尼帝国进中亚,是不是会切断他们的商路,,最重要的,是不是会跟大辽起冲突。所以大石最后坚决反对伽色尼帝国占领木鹿、布哈拉城。而是直接派汉儿军控制这两个绿洲城市,将花拉子模和伽色尼帝国隔开。

西辽终于开始扮演中亚的宪兵角色,这被认为是西辽后来衰落的原因,因为契丹的力量必须无休无止的投到各国纷争中,主持公道的总是吃力不讨好。所以伽色尼帝国越来越对契丹不满,就连被契丹保护的花拉子模也不满,因为布哈拉和木鹿之前在他们手里,现在被契丹直接控制了。

不满的结果是,伽色尼帝国开始购买更多的真、黑古拉姆,花拉子模开始勾引更多的钦察部族加。政权形态的钦察联盟已经瓦解,但其中的康里、阿兰、保加儿、佩切涅格等南俄原民族,则以氏族联盟部落的形势,在夹缝中生存下来。面对强大的真、契丹、基辅罗斯等势力,他们选择归附、纳贡、服兵役等方式获得生存权,面对花拉子模的勾引,他们不断南下花拉子模,成为花拉子模苏丹的雇佣兵。

但是投靠花拉子模的南俄原部族只是少数,大量南俄原民族则往西迁移,进东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投靠东罗马帝国,同时也劫掠东罗马帝国。他们进多瑙河流域,跟瓦拉几亚公国、匈牙利王国不断发生战争。

随着战争的向西蔓延,中亚地区反而平静下来。契丹在这里的统治,十分稳定。耶律大石近十年,都一直忙于制度创建,保护契丹的生存条件。

跟汉儿的联姻,让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契丹终于恢复过来。大量燕云汉儿向西发展,移民数虽然不多,但是源源不断,输出的主要是壮劳力,他们以工匠、商、官员为主。彻底解决了西辽的文化贫瘠状态,稳定了他们在中亚的文化环境。

支持大石晚年生命的,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让契丹成为最优秀的原民族,他既不想让契丹成为汉,也不想让契丹继续像漠北民族那样肤浅,因为肤浅的代价是灭亡。

在李慢侯的开导下,他放下了心结。允许契丹大量进城市,不再拒绝城市文明,跟汉、西域一起生活在城市里。但契丹控制着广袤的原,他们依然进行游牧,他们游牧的原中心,必然有一座汉儿建造的城市。他们春夏居住在原的牧场上,冬季迁城市中窝冬。

契丹依然是游牧的,不一样的是他们游牧的范围开始以汉城市为中心,而不再是在广大场之间转场。过去他们的转场,是受到山川、河流等地理条件影响的,是从山南北进行迁移,如今则是跟城市结合在一起,是在城市内外迁徙。

半定居的环境,给了大石一个条件,让他办起了契丹学堂。契丹的子弟,年少时在学堂里读书,成年则在原上放牧,英进府学,智者成为学者,甚至可以送去齐州学宫进修。

这样一套制度,不但大大降低了契丹游牧经济的耗损率,没有大范围游牧的消耗,可以剩余更多物产,然后通过贸易转化为财富。

辽国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生产者之一,虽然主要的生产者是汉儿,可契丹也是其中一环。依托契丹游牧经济产出,中亚汉儿城市诞生出规模庞大的皮革加工业、毛纺织业和棉纺织工业,费尔纳盆地的棉花种植规模,已经是世界级的。

再生产棉花之余,这里的粮食能养活上千万,如今这里才生活着一百来万,远远没有达到极限。棉花生产也好,粮食生产也好,都还有大量土地可以开垦。缺乏劳动力,才是这里的问题。

由于这里的条件,让超过一半汉儿生活在这里,建造了四座城市。契丹也有大量生活在这里,契丹如今跟汉儿是共生关系。

契丹游牧,汉儿农耕,这样的共生,让他们合在一起其实也是半耕半牧,可是契丹放牧比通,汉儿耕作也比通,加在一起的效率,比真政权更高。这样的效率,在经过数以十万计的放大之后,终于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更丰富的资源支撑下,契丹增长,终于超过了。但这更可能是因为半定居生活带来的结果,总之契丹也可以像汉那样,一家生育七八个孩子,而且大多都能建康成长。

经过一代的成长,大石治下的契丹数量终于恢复到了从前,从他在西域建立霸权时候的六万帐,东归之时的十二万帐,增长到了二十万帐,总百万出。而老对手如今,才不过六十来万,刚刚在西方站稳脚跟,征服基辅罗斯。刚刚不需要契丹的支持,能够自给自足,自己打造兵器铠甲,而不在向契丹购买。

拥有百万之众后,大石终于可以松一气。让他更加自信的是,除了百万继续游牧的契丹外,他还有一百多万汉儿。他刚到西域的时候,跟他过来的汉儿不过一千出,主要是漠北军州的守军,后来几万燕云逃投靠他,当他东归的时候,已经有十万汉儿之众。东归之后,汉儿有了二十万,这些年又从燕云地区涌了十余万

而且投奔西辽的以汉儿为名的,并不都是辽,很多事实上是其他汉,有南方宋国的汉,甚至有西夏国的汉,他们冒充燕云汉儿来投奔大石,大石睁只眼闭只眼,他并不在乎汉的血统是辽还是宋,他也承认这些是汉儿。

这些假借汉儿之名,投奔他的汉,让他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满足,能吸引,向来都是儒家观念中的好事,管子、墨子、孟子都支持这样的况,认为是圣王在世的象征。民归之如水就下,这是墨家的兼,是儒家的仁义,是王道基业。

这些投奔他的汉儿,带来了炸,汉儿从三十万增长到了一百五十万,他倒也不担心,大辽时期,汉儿本就比契丹多两倍,依然为大辽提供力量。如今他对汉儿,比前朝更好,汉儿更没理由叛他。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