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名侦探柯镇恶 > 第434章 明教裂变,华山之期

第434章 明教裂变,华山之期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柯崇云终于同意上位,全金发自是没有白费一番舌。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见他若有所思,全金发也不再打扰,转身离开御花园,去寻杨妙真去了。

柯崇云也没有多言,歇了一会儿,又翻开了无字书,细细推敲起来。

书中所言的百姓代表大会,自然是柯镇恶的手笔。

不过柯镇恶虽是从后世而来,但受限于眼界和格局,对这个制度却也没有多么的研究,只不过在与冯蘅谈论当不当皇帝的时候随提了一嘴。

倒是冯蘅对此颇感兴趣,问了许多细节。

柯镇恶自然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说了出来。

后世华夏的那一套制度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才渐渐形成的体系,照搬到这个世界自然是不现实的。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后世相差甚远,后世从满清到新华夏,中间也是饱经苦难,又经过多次文化洗礼,中途还走过不少弯路,才终于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在一千年前的现在,想要搞民主那一套,显然是没可能的。

就拿皇帝来说,如果有个跟你说,这天下不需要皇帝,便能运转的更好,差不多大多数都会说你是白做梦,小部分会直接报官把你当反贼抓起来,最后一小撮会拍着肩膀跟你说“兄弟,你说的对,跟我上山当土皇帝去!”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别。

冯蘅饱读经史,自然知道柯镇恶所说的那一套有多么不切实际,但是有些东西却对她很有启发。

比如说这个百姓代表大会。

百姓就是民,一个意思,但百姓代表大会却不是一回事。

毕竟如今中原的百姓八成都是不识字的,你跟他说民主,他只想当地主,真正有见识、读书识字的却是地主豪强书香门第出身的士子。

而愿意为底层百姓发声的,天底下估计也就只有一个明教了,可惜明教的手段也足够粗,直接造反。

于是冯蘅便想,反正明教门徒都是出身于底层百姓,不如就让他们成为底层百姓的代表。

你们的教规不是说不准当官么,那么就不设官职,每隔一段时间来召开这么一次大会,把百姓见到的不公,不满全都说出来。

你明教弟子就老老实实的在底层给朝廷当个眼线,我给你发声的途径,你就乖乖的,别一天到晚想着造反。

当然事自然并没有这么简单。

冯蘅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杨妙真也意识到明教靠着造反是没有前途的,那个教规,只要稍微有点阅历的都能看得出来有多么不现实。

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之后却拱手送,自己退居幕后,天底下这样的圣能有几个?

后世一千年,也才出现一个孙逸仙,打下了江山拱手送,然后接着又打。

但杨妙真是明教教主,教令是她立身的根本,她不可能轻易抛弃,但有了冯蘅给出的方案,加上眼前的局势,才让她有了一丝局的可能。

其实杨妙真心里未尝没有想过当帝,她本来就是一个事业型的,但她是个聪明,知道自己根本做不稳那个位置,既然如此,那么她就退而求其次,当明教历史上第一个将明教带光明的教主。

这才有了之前的事

江南七侠是江湖侠士,这自然是没有疑问的。

但他们创建的七侠派却不是单纯的江湖门派,他们虽然教授弟子武功,但却不仅仅如此。

七侠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学弟子只有年纪的要求,并无身份和资质的限制,甚至很多根本就不适合练武,照样可以学,因为七侠书院不但习武还学文,学的还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这在其他门派来说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七侠派可以,因为七侠派之前有整个青唐道丝绸之路的资金支持。

这也使得七侠派脱离了一般江湖门派的藩篱。

真德秀跟宋宁宗说七侠派所图甚大,也不是无的放矢。

柯崇云从小在七侠派练武读书,本就养出了一身书卷气,因为武功高强,行走江湖也未见识到江湖的险恶,反倒是加明教,看遍了百姓疾苦。

饱读诗书的他自然不会像寻常江湖大侠一般,觉得杀几个贪官便算是为民除害了。

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明教行事做派反而比那些所谓大侠更加对百姓有利。

柯崇云底层百姓,知他们的疾苦,自然也对明教的很多教义十分认可,但有些教条在先贤的智慧面前却又显得十分幼稚可笑。

冯蘅提供的百姓代表大会的制度,在柯崇云的眼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创新,而他对这种制度也有不同于冯蘅理解。

角度不一样,认知自然也有不同。

冯蘅只把这个制度当作劝说杨妙真放弃明教的台阶,杨妙真却把它当作明教走向光明的契机,而柯崇云既然有了当皇帝的意向,自然会从皇帝的角度审视这项制度的利弊,和适用的范围。

其中很多细节也需要他结合现实况去完善。

冯蘅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

柯崇云却要将之落实,这自然又难了不止一筹。

于是接下来的几,除了统筹接下来的军事部署,剩下的时间里,柯崇云都在思考完善这个制度,且颇有所得。

而这段时间,中原的战事也渐渐陷尾声。

金兵主力在汴京城外大败之后,河南之地的各处驻守的金兵皆士气大跌。

无论是南方的孟珙部,还是西方的韩宝驹郭靖部,又或是哲别所部,所过之处,各地城池就算不是传檄而定,也都是轻松拿下。

刚刚进十二月,三路大军便顺利在郑州会师。

而这期间的七八天里,明教一众高层,也大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光明右使张三枪选择留在明教,被杨妙真重新立为圣子。

神雷王李文淑选择放弃神雷王的身份,退出明教,也不求做官,只希望新朝建立之后,能够给后代挣些家产。

这一点,决定当皇帝的柯崇云自然答允。

宝光王金辰决定留在明教,但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退出明教,在新朝当个将军。

杨妙真与柯崇云自然不无不可。

功德王柯豪、平等王陆冠英本就是为了抗金而教,自然选择退出。二都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能力出众,自是新朝骨,不用担心未来前途。

四位散除了追风散沈七之外,都是淡泊名利之,都选择了留在教中,也未提什么条件。

只有沈七,这些子有些思恍惚,还未做出决定。

七位分舵的舵主目前都是明教内部手握军队的实权物,自然不想放弃到手的权力。

杨妙真便告诉他们,将来明教将取消舵主之职,也不在拥有军队,只会在各州县建立分坛,负责宣传教义,帮助百姓度过危机。而且明教之将来也要遵照新朝律法行事,不会再行聚众造反的事

这便是明摆着要让七退教了。

于是七便私下找到柯崇云,询问退教后能担任什么官职。

德州分舵舵主蔡坤甚至还问可不可以封王,或者像金国先前封建九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