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8章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第28章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以“如果调走刺史陶谦及其嫡系,难免导致接期间幽州军力出现真空,给张纯和渔阳乌桓趁虚扩大地盘的绽”为由,劝谏了袁绍的提案。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袁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必须就这一点做出反驳。

他又旁若无地在何进面前来回踱步思索,过了好一会儿,终于从脑中榨出一条计策:“陶谦是必须要调走的,公孙瓒麾下新募乌桓突骑,也不宜留在幽州。若是担心接空虚,不如再调遣外州胡兵到幽州补充,震慑乌桓——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袁绍说到这儿,场内无一质疑,都是在全神贯注地听他具体有何高见。

但李素心中却是“突”地嘀咕了一下,闪过一个不详的预感。

“驱虎吞狼”这四个字,出袁绍之何进之耳,似乎从来就不会有好事发生吧?这弗莱格也立得太大了。

你丫明明是那种连董卓都想借来“驱虎吞狼”的家伙,每次一驱都会酿成更大的祸患!

就在李素担忧的时候,袁绍揭开了谜底:“我觉得,不如请陛下降诏南匈羌渠单于,勒令羌渠单于派匈大将率云中、定襄、西河等处骑兵,前去幽州平叛。

如此,定然可以以胡制胡——驾驭胡之关键,便在于不能用本地胡镇压本地胡,而要异地调防,使其不能相互勾结。以幽州乌桓击凉州羌、再以并州匈击幽州乌桓,岂有不谐之理?”

“哎呀,此计甚妙!我怎么没想到云中还有羌渠单于可用呢!此素来忠于朝廷,定然愿意出兵。”何进闻言大喜,简直是一边拍着大腿一边赞叹袁绍的计谋。

李素在堂下,心中却是咯噔一下。

他终于知道袁绍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也知道为什么历史上袁绍定的这个大战略方向明明是对的,但最后实施下来,张举张纯之却绵延了两年才讨平。

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羌渠单于确实对大汉朝足够忠心。袁绍让灵帝下诏之后,羌渠单于也立刻派出了自己的长子、左贤王于夫罗亲自率领匈骑兵去幽州帮忙平叛。

但是,朝廷这次征发匈骑兵时,犯了跟前两年征发乌桓骑兵时一样的错误,那就是根本没给军饷!只是象征地给了点赏赐。

然后么,就触发了连锁反应——南匈内部本来就有一些不服羌渠单于的反对势力,见状后立刻开始散播“朝廷原先每年都是征发乌桓给朝廷卖命,但因为这两年没给钱,乌桓被反了,所以朝廷才想起来征发我们。我们要是不反,就要顶替乌桓的角色,帮乌桓给朝廷打白工了”之类的不利言论。

然后,左贤王于夫罗刚带着单于的嫡系兵力南下绕过太行山、走到河东郡,留在云中的反对势力就发动兵变,杀害了亲汉的羌渠单于,另立了一个反汉的单于。

本来相当于单于接班的于夫罗,只好滞留河东郡进退两难,请求河东地方供应军需,并且希望汉庭帮他一起回去云中复国、恢复亲汉的南匈政权。

可惜于夫罗遭遇这些事儿的时候,已经赶上了汉灵帝病膏肓,汉庭内部很混,根本没空搭理他,于夫罗只好常年在河东郡驻扎下来。

后来为了供给这批南匈骑兵的军需,河东郡本地财政越来越恶化,连锁反应又崛起了白波贼郭泰。

只能说,汉末一堆的贼,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拆出来的,越拆越

为了镇压黑山贼,引出了张纯;为了镇压张纯,引出了青州黄巾军和南匈反羌渠势力;为了养羌渠的儿子于夫罗的马,又引出了白波贼……

说到底,核心就是一句话:朝廷征兵不给钱!

这就形成了“谁还听汉庭的话,愿意帮助大汉平叛,谁就吃亏。要是反了,就不用承担不拿钱白帮朝廷打其他叛军的义务了”的恶循环。

李素之所以对羌渠单于和于夫罗的经历也这么清楚,倒不是因为他前世读史时关心这种小角色——他前世看书,关心的其实是蔡邕的儿蔡琰。

历史上蔡琰是在蔡邕被董卓召回朝廷后不久,嫁给了河东郡的卫仲道。但卫仲道是个虚得不行的短命鬼,蔡琰嫁过去不久就毙了。而南匈左贤王于夫罗因为复国无望常年滞留驻扎河东,这才有了后来文姬被胡带走的历史。

李素对这段历史的细节了解,完全是因为他对蔡文姬的兴趣,才顺带读到的。

……

此时此刻,见袁绍终于在执行层面出了馊主意,李素不能不起劝说的念

只是他微言轻,不适合开,只好轻轻用胳膊肘捅了捅他前面的沮授:

“沮别驾,袁公战略远,看大事眼光不错,但他出身纨绔,不知民间疾苦,不会算账。如此轻言征发匈,却不谈军饷、赏赐。我看他恐怕是想像用乌桓那样,白白让匈为他效力,如此行事,只怕会酿出更大的祸

此刻堂上诸,皆不知民间疾苦,若无明言,岂不是坐视朝廷自阵脚?我与刘县尉微言轻,说了也白说。阁下初举孝廉仕、复得李邵荐为茂才,难道不该出一言而救朝廷?”

(注:李邵,黄巾之发前的冀州刺史,任期180~183年。)

沮授闻言,对李素竟微微有些刮目相看。

“此子见识,倒是不凡,居然还会看?袁绍雅望非常,眼光远,不过多半确有世家纨绔的毛病,不知民间疾苦,不察民。具体施政落到实处,确实容易出子……不行,这事儿我必须犯颜直谏,才对得起朝廷给我的孝廉和茂才!”

沮授心中如是盘算了一番,正义感升起,决定冒着得罪的风险提醒一下。

于是他吸了一气,僭越问道:“大将军、袁公,我等久在边地,素知近年胡之心,最恐朝廷征发无度。若要征发并州南匈至幽州讨贼,不知朝廷军饷赏赐可有齐备?若是欠饷,恐怕不但不能为朝廷所用,反受其害……”

李素在旁边,听沮授耿直阐明下,也是微微捏了把汗,唯恐袁绍直接发飙。

不过,他们稍微等了几秒钟,并没有等来袁绍的愤怒,看样子如今的袁绍,好歹还是听得进去道理的。

只见袁绍在那儿尴尬地踱步了两秒,耐心和蔼地问:“若要军饷赏赐,至少要多少钱,才能让羌渠单于甘心为朝廷所用?”

沮授想了想,居然答不上来。

他之前在邺城,跟李素讨论乌桓的时候,算账就算不过李素。

毕竟术业有专攻,沮授在谋略和吏治方面都有大才,可他不擅钱粮,数学就更不如李素了。

沮授连忙给李素使了个眼色,让他表现,李素便拱手上奏:“熹平、光和年间,朝廷用乌桓突骑,年军费两亿钱至两亿七千万钱。如今征发羌渠单于,至少出五千匈骑兵。

骑兵耗费巨大,累计所需军费赏赐,恐怕至少也要两亿钱。这还得半年之内能够结束征战,若是迁延久,还得年年给钱。”

袁绍不由一愣:“区区胡,竟然需要这么多钱?这怎么能给!”

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毛病,彻底显露出来了。

袁绍想了一会儿之后,也意识到自己刚才下意识的拒绝有问题,为了表现自己的“礼贤下士”形象,他又耐心补救了几句解释:

“尔等久居边郡,不知朝廷艰难!年初西园失火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