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徐庶来此一游

第一百九十二章 徐庶来此一游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建安十一年初。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关平下令征召卒伍,房陵子弟纷纷响应,加上第一次招募的房陵子弟,总计兵马足有三四万之多。

正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万房陵子弟,自然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钱粮也不要钱似的发下去,关平供养士卒,极为丰厚。

转眼春耕又至,关平也如去年一般,象征的来田间秧苗,劝农种稻。其实也不用劝,去年秋收大丰收,刺激着百姓们呢。

不需要官府督促,百姓种田乐无边,一家比一家勤快。

练兵,春耕乃是眼前的等大事,而很多事则是现在看不出来,但未来必然产生远影响。

比如说关平设立文学馆,以马为馆主。

关平命令马胜,研究水泥,改进造纸术。

马胜这铁匠自从了关平的法眼之后,便被关平当做万能工匠使用,陆续改进了水车,犁,以及织布机,但是面对这水泥,造纸术,却是一筹莫展,目前没有任何进展。

反倒是文学馆的马率领祭酒,博士们,还真将关平给与的拼音,为这个时代的洛阳官话注音,并且创造出了字典,以及课本。

建安十一年六月,关平在太守府大厅内召集了麾下的三大吏,长史马良,功曹孙乾,主簿伊籍。

待三坐下之后,关平拿起了岸上的一卷竹简,起来递给了马良。关平笑着说道:“诸位看看,这是文学馆馆主马先生写的一片课本。是关于楚国孙叔敖的故事。”

马良一听是老父写的课本,便认真严肃的看了起来。看过之后,只能说通俗易懂。

这竹简中记载了孙叔敖的故事,但又不完整。这篇故事只记录了孙叔敖,杀两蛇的故事。

传闻见到看到两蛇的必死。

孙叔敖年轻的时候出游,见到了一条两蛇,孙叔敖便把蛇杀死了,回来之后,孙叔敖便哭泣不止。

孙叔敖的母亲询问缘故,孙叔敖便说道:“听说见两蛇的必死无疑,我今天见了,恐怕要抛下母亲死去了。”

孙母问道:“那两蛇现在在哪?”

孙叔敖回答道:“我怕后来有再见到两蛇,就把蛇杀了并掩埋了。”

孙母欣慰道:“我听说暗中帮助别的必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的。”

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传说,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是孙叔敖这个,而是劝向善。

马良以前读过这个故事,但文字却是晦涩难懂。而这篇课本,却是通俗易懂,极为适合小孩子学习。

马良看过之后,将之给孙乾,伊籍。二看完之后,也是与马良一个想法。

“我创办文学馆的目的,乃是为了统一音,也让孩童可以更容易启蒙。今天事已经办成,我需要许多帮助我,在房陵建立学校,教育孩童洛阳音,启蒙。但以房陵的读书识字的做这份工作是不够的。还是得从荆州召,今天召集三位的目的,便是想请三位,若是有认识有志向教书育的士,可书信请来房陵,我必以宾客之礼对待。”

关平说道。

所谓宾客之礼,就是供吃住,给禄米。

也就是俗称的请帮闲。当年刘备在新野请帮闲,还供给官职,一般都是手一个左将军从事。

不过关平请的是未来的学校老师,所以不供给官职,但可以考虑在文学馆挂一个职位,老师的数量可以不计,多多益善。

托了绢布生意的福,房陵官府每月有额外的一千金账,加上去年秋收大丰收,目前房陵郡财政不仅好转,而且多有空余。

关平便有钱拿出来,做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

这个时代的诸侯,不管是曹,孙乾,备备,还是其他杂七杂八的诸侯,都不会有想要去教书育

就算是刘表这样,之所以建立学校也更多的是赚个名声,而且教的也是士,与庶民无关。

关平则打算有教无类,不管庶民还是士,只要肯学,一律照单全收。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等财政更进一步好转,势力庞大起来的话,就强行下令孩童必须学习,以提高民间识字率。

关平认为这是一件意义远的事,未来所带来的利益绝不是春耕,训练士卒之类事能够媲美的。

春耕,训练士卒,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已。

而其实对于此事,关平麾下的大吏们其实不怎么赞同的,正所谓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教书育也是德,这统一音,书写通俗易懂的课本,招募老师,建立学校,这也是建本。

建本当然是要建。

但目前关平所处的阶段,乃是进取扩张阶段,大吏们偏向于将资源投放在供养士卒身上。

不过此事总归还是好的,所以大吏们也没有反对。相反,琢磨着如何写信给好友宣传此事,找一些喜欢教书育的名士,或隐士来房陵。

伊籍心中一动,想到了自己的一帮朋友。

关平召见大吏们便也为此事,既然宣布下去了,自然让大吏们下去了。伊籍出了大堂后,便回到了主簿办公房。

与功曹孙乾,长史马良一样,主簿也是大吏,办公房内有一些小吏,负责辅佐伊籍。

因为房陵军队与迅速扩张,孙乾,马良事务繁多,经常累成狗。伊籍这个主簿不过掌管文书,所以常比较清闲。

伊籍回来之后,办公房内的小吏朝着他行礼,伊籍一一还礼,然后坐在主位上,研墨开始写信。

分别写了一封信给徐庶,一封信给诸葛亮。

伊籍写好了这两封信之后,下意识的再取出一张绢布打算写信,但是却放弃了。

伊籍放下笔,叹了一气,招呼一位小吏说道:“贾先生,还请将这二封书信,寄去襄阳。”

“诺。”这小吏应诺了一声,转身下去了。

伊籍出隆中,与诸葛亮,徐庶,石韬,崔钧,孟建等是朋友。当初糜氏酒刚刚出来,刘备让伊籍等宣传。伊籍便也去隆中造访,刚巧众都在,畅饮一番。

只是后来石韬,孟建率领宗族返回北方,此刻已经渺无音讯。崔钧隐居在山中,做了隐士。

而今还在荆州活动,并且想做一番事业的,便只有徐庶,诸葛亮。

“不知元直与孔明是否会过来。”伊籍派送信之后,却也是心中没底。

伊籍知这两位好朋友非同小可,早就想请二来共事了,但有顾忌,一是关羽太刚强,怕关羽与徐庶,诸葛亮合不来。

二是关平年岁尚轻,位次尚少,因而被诸葛亮,徐庶轻视。

这份担心便让伊籍久久不敢写信给两个好朋友。

而现在关平已经坐稳房陵,并蒸蒸上。伊籍便借故此事,邀请两个好朋友一起过来,名义上是来做教书先生。

但其实徐庶,诸葛亮来了,伊籍便会举荐给关平。先做个宾客,出出主意。待关平袭取汉中,便可以出来做官了。

伊籍很不确定两个好朋友会不会来,因为他们实在太独特了。

............

襄阳,隆中。

诸葛亮躬耕在此,但是田亩之事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