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 第两百六十六节 百家救国策

第两百六十六节 百家救国策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种认识,不止是刘知易一个有,太学里各家学派都有这样的忧虑。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救国主张,儒家和农家坚持重农抑商,认为应该均田免粮,可惜只停留在上,天下大半地主豪族,都是儒家学子。法家认为应该推行法治,抑制兼并,打压豪强。兵家最绝,认为应该发动战争。

发动战争,掠夺外族土地,才能养活更多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岭南还很荒芜,朝廷却不用心开发,甚至限制岭南膨胀,即便打下更多土地,恐怕也难以养活益过剩的中原

兵家不敢说的是,打仗可以消耗过剩的力,死上一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还能开疆拓土,大家发财。

岭南王南征就是这种思想促成的,岭南王主张,并不支持,最后太后首肯,一场岭南大战从策划到终结,两年而已。

但这其中,各自认识,利益都不相同。

谢玄最近颇为消沉,接连请刘知易喝酒,每喝酒,必酩酊大醉,一大醉,必胡言语。

“工部误国,误国啊!”

谢玄十分愤慨。

愤慨的是工部主持开凿芙蓉渠,耗资巨万,北伐之事只能暂缓。

刘知易颇为不解:“工部挖渠,拆迁百姓家宅,不过千余家。耗费不过十余万,挖渠从南北两县征发徭役,怎会耽误北伐?”

挖通渠道,拆毁南城十坊半边房屋,夏京城里坊八百,有的坊住着王爷、宰相,住户只有一两户,有的坊住着平百姓,挤下数百户都不奇怪。动迁不过千余家,对夏京城而言,不伤筋不动骨,不会影响其他大事。

谢玄叹道:“千余家?耗费百万之巨!”

刘知易惊叹:“这么多?”

谢玄道:“小门小户,一户百两都算多的,王侯公卿,一户没有万两,谁会搬家?”

原来如此。

刘知易道:“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影响北伐事宜。”

兵部一直在推动北伐,因为北方的威胁,刘知易都看得到。历史上中原有多次被戎狄侵袭、占领的惨剧,因此十分防备戎狄做大。北狄退到漠北,黑狼部一统诸部,时常侵袭扰边。

谢玄道:“大工期间,不得兴兵!”

刘知易点点,这是一条国策,因为没有废除徭役制度,征发徭役虽然省钱,却会产生许多矛盾,动辄上万劳工聚集工地,容易滋生事端。许多大的起源,就是大工之时。有开挖运河农民起义的,有修建陵墓农民起义的,有修建城墙农民起义的,数不胜数。所以国家有大型工程期间,坚决不对外用兵。

“暂缓北伐,也是幸事。内忧重,平添外患,非智者所为。”

不过刘知易并不支持北伐,他其实更愿意采用经济手段,瓦解北方强权。漠北游牧民族,最大的缺点并不是少,而是贫穷,穷的只剩一条命,如果这条命还朝不保夕的时候,就没什么可惜了,所以漠北部族勇士向来悍不畏死。但他们刀舔血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生存,如果能活下去,都不用活的太好,就能极大瓦解漠北部落的血勇意志。

大夏王朝如今开始步衰落周期,内部矛盾越来越大,穷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这种况下开启外战,内忧外患一并发,有亡国之危。

谢玄不认同这个道理:“兴兵北伐,消解内忧。岂非一举两得!兵部这两年来,开放马政,促成南征,本就是为了北伐。”

咦?

这是刘知易没听过的秘密,朝廷这几年一些政策确实在变,而他看不懂背后的逻辑,听谢玄这么一说,顿时茅塞顿开。

“你是说开放马政,是战策?”

谢玄道:“不然你以为兵部为何敢与户部死咬马匹买卖这块肥?”

刘大刀参与了马匹买卖,光他一个,借助南征之际,就卖了十多万匹战马。原上的优良战马,大量进中原,借此削弱漠北的马群数量。南征更不用说,万一北伐期间,南蛮偷袭岭南,南北夹击,朝廷将陷不利处境。所以先征服较弱的南蛮,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刘知易不由点:“兵部策略高明。不过马市向来是户部禁脔,兵部能动这块肥,定有背后支持!”

谢玄道:“你是说魏太师?自然,没有太师定谋,户部安能舍弃马市。”

这刘知易就奇怪了:“既然太师出手,工部怎敢贸然开凿水渠,岂非坏了太师大计?”

谢玄叹道:“哼,工部背后,可有太后撑腰。”

魏无暇权倾朝野,六部高官大多是他的党羽,即便这样,各部之间,也有些冲突。工部一直是清水衙门,六部排最末,也就是在兴大工期间,能有点影响力,平时的国家大政上,始终没什么话语权。难道因此工部不满,投靠了太后?

刘知易不太相信这么简单,可能是偶发的事件,不过被太后利用了而已,无论如何,能看出太后的态度是不愿打仗。

又有一个疑惑:“既然太后不愿兴兵,为何准许岭南王南征?”

谢玄叹道:“南征易,北伐难。一场南征,太后声威赫赫,便不愿意北伐了。”

南方的南蛮容易对付,岭南王家族两次打击南蛮,早就吓了南蛮的胆,可北狄桀骜不驯,跟中原缠斗了几千年,互有胜负。北伐狄,从来都是苦战。太祖时期,将北狄逐出漠南之后,设立节度使镇守北方边地,文帝时期,一度废除节度使,该行郡县制,北狄又卷土重来,武帝时期不得不再次恢复节度使制度。北狄向来是,中原强,则服中原声教,北狄强,则侵犯郊圻。

如今北狄经过武帝、桓帝两代君王修养声息,逐渐恢复元气,诸部一统,南犯之势愈烈,边郡连年预警,兵部早有北伐动议。以前徐党、魏党党争,朝廷顾及不到外患,徐谦巡边,坐镇北方边郡,魏无暇也无法驱使北方边郡力量,终于徐谦还朝遇刺,新帝登基犯浑,魏太后垂帘听政,姐弟联手,理应朝野一心,兵部斗志昂扬,开始谋划北伐事宜,先是开放马禁,大肆购买北狄战马,虚弱北狄马群数量,接着南征威压南蛮,解除后顾之忧,前期准备工作刚刚完成,北伐条件具备,结果此时又兴大工了。

刘知易点:“如此说来,确实错过良机了。买马策略,难以长期奏效。中原大肆买马,原马群只会短期减少,继而北狄牧民会放养更多战马,来年北狄马群更多。”

养马对北狄来说,是一门产业,以前没有销路,所以只养足够自己使用的,现在多了中原这个大客户,刺激之下,必然放养更多马匹,久而久之,不但不会减少他们的战马数量,还会让他们的马业更加兴盛。一匹马三年就能长大,从开放马禁到南征结束,已经过去两年,今年如果耽误,到了明年,大批北狄马驹长大,马群数量更多,开战时机已经失去。

谢玄痛心疾首:“工部误国!”

刘知易道:“也好。先理内政,再平外患,也是稳重之计。”

刘知易猜测,魏太后不想开战的原因,除了对她个而言,通过南征,已经博取了声望,算是彻底以子之身,坐稳了垂帘后的位置,北伐风险太大,她不想冒这个风险;另外,内忧重重,一旦战事不利,激起内,取死之道。魏太后如果是一个稳重的执政者,必然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

只不过安内对兵家来说,没有用武之地,那是法家和儒家的领域。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