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唐朝贵公子 > 第二百九十一章:千年未有之变局

第二百九十一章:千年未有之变局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陈正泰相信那归义王突利会帮这个忙的。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倒不是说这个兄弟当真可靠。

而是毕竟自己进行了利诱。

即便是突利察觉到了陈家的意图,也会将计就计。在胡们看来,汉大漠,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历朝历代,根本就没有任何汉的势力真正能在大漠中扎根。

因而,对于突利而言,新近崛起的原各个部族才是他的心腹大患,而不是陈家。

前期依靠突厥的帮助,将城筑起来,一旦形成了规模,引起了突厥的忌惮时,就只能凭借自己了。

一切稳妥,到了月中,却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李世民的步骤很快,几乎打得所有措手不及。

科举新制拟定,昭告天下。

以往的科举,不过是朝廷组织一场考试而已,既无制度的保障,也根本没有至州府。

这种科举,更多的是一种形式。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制度,没有一个广泛拥护它的阶层,是没有生命力的。

而显然,陈正泰对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言,而李世民也表示了接受,而后依靠这个方针,选择扩大科举的规模。

大唐将科举分为了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等级。和以往举荐不同,任何想要高中会试,就必须先进行县试、州试和乡试,此后再进行会试。

中县试者,为童生。

中州试者,为秀才。

中乡试者,为举

中会试者,则为进士。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

从秀才开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数额田亩免赋税的权力。

功名至举者,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若无举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

所有的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的经史文章之外,竟还考一定的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的知识。

经史文章限定字数,出题以春秋、论语为主,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能议论当今的政事……甚至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和明清时的科举差不多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主流读书,还是熟读经史的,若是不将这个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只怕天下要大不可,某种程度,这也是一种妥协。

当然,作这样的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的水平浅的,你既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的运用文字,同时还有足够的智慧,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论据的文章,但凡能考中的,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

这样的若是作诗、作词都是手到擒来,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哪怕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的接受能力。

当然……只是到了后来,这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了而已。

只是当下的主要矛盾,本质上是皇权与世族之间的矛盾,至于未来这新兴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什么矛盾,显然是以后的事。

至少稳妥的方向而言,任何一个新兴的阶层,未来都可能尾大不掉,可比之当下世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了一些陈氏课本中的内容,虽然引用的不多。

其实考什么都不重要,真正令震撼的还是这一次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

也就是说,大唐再不是每三年,诞生几十年个秀才、明经、进士这样简单了。

每一年,会有许多的秀才、举,每三年,也会有进士冒出来,范围之广,以及涉及到了哪怕是区区一个县城中读书的命运。

这就导致,通过科举来求取功名的数一下子增了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数一增加,势必会导致,哪怕是区区一个小小的秀才功名的,也会产生自己的诉求,自觉地维护科举取仕的这个利益团体。

他们会自发将没有功名的排斥在外,形成一个封闭的鄙视链,而后佼佼者登上舞台,凭借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譬如大量的举和秀才的支持,开始推动整个大唐进一个全新的阶段。

谁也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好是坏。

可至少,它在动。

消息一出,自是满朝哗然。

陛下此举,显然让许多瞠目结舌。

不过,李世民显然还是给世族留了一道子,毕竟当下识文断字,终究还是这些世族的专利,至少现今而言,世族子弟中试的几率很大。

以至于,虽然很多看出来,凭借着恩荫和推荐选为官,将来势必会被排挤,甚至没有功名的,在朝班中将益的边缘化,世族们已经开始抱怨。

可至少……这些怨愤,倒不至化为推翻大唐的动力。

何况当今皇上,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军中的将军,十之八九,都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在军中的威望之高,不是寻常天子可比。

真想有什么轻举妄动,也不过是弹指间灰飞烟灭罢了。

只是还是有许多大臣上了奏疏,反对了科举之事。

当然,也未必没有赞成的,魏征为首的一批大臣,也表示了支持,认为这是寒门进身的道路,未尝不可尝试。

此后,一则则关于科举考试的章程开始昭示天下,科举舞弊将视为形同谋反罪论处,各州县官员,也确定了权责。

为了推进这项科举的工作,朝廷派出了大量的御史,开始巡视四方。

李世民连续举行了七天的朝会,第一天的时候,有上百出班反对,李世民当殿责骂这些反对的大臣,并且将为首的流放岭南。

第二,反对的就少了,只是旁敲侧击,表达了一些牢骚。

李世民又神奕奕的当殿责骂了足足三个时辰,若悬河。

到了第三、第四……

那些反对冒出来的,纷纷被弹劾,查出他们的过失,有的直接被罢官处置,有的则直接下狱治罪了。

直到了第七,百官纷纷表示,科举有益于国家,实乃善政,此大唐与前朝之别也。

大家纷纷举例了历朝历代兴亡的得失,无不赞颂陛下的圣明,有此科举作为国策,大唐将兴。

群臣表示了欢欣鼓舞,当然……李世民觉得有几个家伙,虽也唱赞歌,却有阳怪气之嫌,于是又当殿大骂。

陈正泰也跟着大队,连续参加了七次朝会,七次啊,耳朵里尽都是恩师痛责大臣的话,从三皇五帝一直骂到了隋炀帝,上下三千年,举出无数事例,然后还要从别的家族起源开始骂起,你杨氏当初不就是汉高祖击项羽,跑去分了项羽尸首才得了大功,被封了候的吗?什么诗书传家,若无当初这个立下了分尸战功的祖先,何来你们今。你们王家……

陈正泰有点怀疑生了,恩师充沛的体力,是这连续七场朝会的物质保证,似乎凡事他一旦铁了心,便决计不会容质疑了,谁敢质疑,不但撕了脸皮,当殿羞辱,还要想方设法寻找罪过,罢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