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337章 项庄舞剑

第0337章 项庄舞剑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百家,独尊儒术’的场景,却是令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

——要知道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汉室,几乎算是对儒家最具敌意的封建政权!

就连现在,民间关于‘高皇帝vs某儒生’的传说故事,都依旧屡见不鲜。

什么,高皇帝一脚把儒生踢泥地里啊~高皇帝在儒生的冠帽里撒尿啊~

甚至于众所周知的‘高阳酒徒’之说,都足以让儒家在汉室抬不起,奔忙于生存和传言。

被这样一个学派弯道超车,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全部政治话语权,已经很能说明:景帝一朝的黄老学说,已经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那究竟是怎样骇的‘病毒’,将黄老学士子的思想荼毒到了这个地步,使其战斗力如此低下,居然抵不过‘高阳酒徒’们呢?

这其中的理由,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要说黄老学说本身存在问题,这就不客观了——要知道即便是在武帝登基,儒家全面进驻政治权利中心之后,黄老学依旧曾凭借窦太后废建元新政,而短暂的‘回光返照’。

既然不是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和延续的问题了。

这也很好理解:现如今,如果是法家出身的士子,那学个十年《商君书》,再看几年汉律,就足以和廷尉吴公一样,被称之为‘治刑名学’,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了。

儒家也差不多——学个十年《诗》《书》,在有些天赋,就很有可能一飞冲天,得到帝王家的青睐。

——年仅二十有余,却官职当朝尚书令的贾谊,就是明证!

但贾谊这样的青年才俊,可能出在儒家,也可能出在法家,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出在黄老学。

在法家,年龄达到三十岁,治学十年以上的,都已经能被称之为‘新生代力量’;儒家,更是屡屡奉献三十岁以内的青年才俊,为后世所传唱。

但在讲究‘悟’的黄老学,况则和后世的中医一样:没长两缕白胡子,都没敢说自己‘治炎黄之术’!

至于学派中的‘才俊’,那更是有汉一朝都没有过六十岁以下的!

如此漫长的‘才成熟期’,必然会使得黄老学极易面临才断档,青黄不接,乃至于‘徒弟还没学完,师父就老死了’的尴尬状况。

至于民间百姓的支持,自也是比不上有教无类的儒家,以及‘才吸收能力’出类拔萃的法家。

很简单的道理:学儒十年,法二十,学黄老却要四十甚至五十年才能毕业!

就算是这样,毕业出来,还很可能无法保证什么地位?

如此不成正比的付出、收获比,必然会导致年轻士子望而却步,转而去学儒、法等‘更容易出成绩’的学说。

至于‘偶尔有几个杠非要铁’的意外状况,也被黄老学自身完全规避——与有教无类,开山授业的儒家,以及对才来源要求不高的法家不同,黄老学的才来源,十分准的定位在了贵族阶级身上。

这一系列机缘巧合,使得黄老学的学派传承极其脆弱,但凡某一代的学术继承者能力不足,或是授业者活的短了些,就足以使得黄老学面临‘学说部分失传’的尴尬状况。

但光此一项,显然也不足以使得黄老学,在历史上的景帝一朝,短短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内,直接从执政学派退化为‘在野学派’,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过华夏历史。

真正导致黄老学没落,或者说,加速黄老学退出历史进程的因素,便恰恰是黄老学从《易》学中汲取营养,从而诞生的学术分支:老庄之说。

‘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后世可谓是耳熟能详;而黄老学中的‘黄、老’二字,便泛指华夏始祖:黄帝轩辕,以及后世道教所奉的先祖:老子李耳。

在黄老学最开始的思想核心中,无论是黄帝的部分,还是李耳的倡导,几乎都没有提到庄周梦蝶这般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

但在《易》学凭借其强大的时代前瞻,逐渐在华夏学术界抢占一席之地时,黄老学却十分准的提取了其中的糟粕,将几乎所有迷信的内容汲取,诞生出了‘老庄学派’。

在黄老学势大的汉室除,这个现象自然是不明显——大佬们白天处理政事,晚上回家炼个丹、修个仙,也没能说什么。

但在历史上的景帝、武帝一朝,这个曾经不起眼,被黄老巨擘们视为‘个好’的学派分支,却成为了压死黄老学说的最后一根稻

——几乎所有的黄老学巨擘,都在景、武帝年间归隐山林,投身在了光荣的修仙事业当中!

当所有骨都去修仙,新鲜血得不到指导,只能跟着去炼丹、修仙时,黄老学的没落乃至于消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