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350章 鲁人之吝

第0350章 鲁人之吝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以‘免陆贾太中大夫之职,罢官告老’,作为对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置方案,刘弘便结束了这场特殊至极的廷议。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但这并不意味着,陆贾出使南越一事所引发的政治、学术余波,会自此打住。

——对浮丘伯‘另择才俊以继《礼》’的请求,刘弘也给出了答复:着奉常有司遣使往鲁地,以此事相问于鲁地大儒:申培!

作为楚元王刘的同门师弟,这位曾在历史上为武帝刘彻所敬重的大儒,此时还尚未成为受天下敬重的‘鲁申公’。

单就此事而言,刘弘以鲁儒一脉安身立命的《礼》学传承问题,相问于专《诗》的申培,其实也有些不合适。

盖因汉室初,准确意义上的‘鲁儒’,指的并非是居住在鲁地的儒生,而是受鲁地文化圈的影响,对《周礼》有一定研究,行为举止符合‘鲁-《礼》’流派特征的儒生。

这个流派的特征,主要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点。

拿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地图炮来说,就是‘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俭啬,畏罪远邪,好贾趋利’。

意思就是说,鲁地民风多尚儒风,很注重礼仪,百姓大都小心谨慎,比较节俭吝啬,害怕犯罪,比较喜欢通过商业获取利益。

而‘鲁儒’作为鲁地最具鲜明特征的儒家分支,其特,更是在太史公对鲁地百姓的评价基础上,将某些部分做到了极致。

太史公的眼中,鲁事‘注重礼仪’,而鲁儒,则是全靠一本《周礼》安身立命,甚至以此作为剥削底层百姓的理论依据!

——上下尊卑,秩序纲常嘛!

大都‘节俭吝啬’,而鲁儒,却都称得上是‘一毛不拔’!

为了能从百姓手里多抠出一枚铜钱,鲁儒甚至会不惜搬出圣大义,来作为自己‘收敛民财’的理论依据!

至于鲁‘喜欢行商逐利’,在鲁儒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鲁儒不单是喜欢通过商业获取利益,而是一切能获取利益的事,鲁儒都能做得出来!

就拿如今天下,地主富户对佃户的租税来说,关中渭河以南,普遍维持在四成,渭河以北三成。

少府将上林苑的官田租给产农民,地租虽然也是三成,但刘氏天子动辄‘大赦’‘免税’‘去赋’的况下,在上林苑租种官田的佃户,一年到基本不用花租税。

在有些特殊况下,上林苑的佃户一年到下来,甚至会发现自己得到的赏赐,比上去的租税还要多!

也正是在这种低到‘倒贴钱’的租税下,上林苑才能以不过数十万顷的面积,就成为汉室阶级平衡的调节阀。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农民产之后,只要带着户渎等身份证明,到地方官府登记,表明自己希望租种上林苑的皇家官田,只要在后续的政审中,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那就大概率能租到一片60-80亩大小的官田。

搬到上林苑之后,但凡这个产的农民手脚勤奋些,把田亩看顾的好一些,就能凭借几乎为零的租税,以及刘氏天子三天两发下来的‘赏赐’,在五到十年之内,攒下足够置办几十亩薄田的积蓄。

就这样,原本毫无逆转可能的‘自耕农-半自耕半佃农-佃农-隶’的恶循环,就被上林苑给强行逆转。

原本会成为佃农,并随着利滚利的欠款最终隶的一个家庭,便能在五到十年之内,重新回到半自耕-半佃农阶级。

若是再本分一些,那重新成为自耕农,也就是指可待的事。

关中其他地方的状况,对百姓虽然没有上林苑那么友好,但总体来讲,也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哪怕是在租税高达四成的渭北地区,地主也会对家中的佃农履行一定的看顾职责,包括代缴税赋、徭役,逢年过节送些酒布匹,在青黄不接之时借粮等。

在土地相对肥沃的渭水以南,佃农和自耕农的年收,更是几乎没差太多。

一户自耕农种地百亩,得米三百石,其中要拿出二十石作为农税。

按照一户五计算,每年六百钱的赋,那就又是将近八石粟米。

再加上家中的壮劳力被征发徭役,而对田亩产出造成的间接影响,又是一比不小的损失。

综合来讲,一个五所组成的自耕农家庭,在有田百亩、亩产三石的条件下,一年到所能得到的产出,大概就在二百二十至二百三十石粟米之间。

而渭水以南的佃农,每年产出粟米三百石,只需要按三成的租税,将其中九十石给地主即刻!

其余的税赋、徭役等等,都由地主承担。

——税赋部分,地主大都会替佃农缴纳,至于徭役,地主更是会十分仁慈的派自己家中私,替佃农服徭役。

隶派去服徭役,地主就能省下一笔不菲的‘伙食费’,还能按照‘每每天五钱’的标准,得到一笔聊胜于无的徭役苦工费。

而佃农得了好处,自也是对地主老爷感恩戴德,转去安心种田,恨不能夜守在田边。

这样一来,单论渭水以南的状况,佃农和自耕农同时耕种一百亩田,年产出基本就相差十到二十石粟米。

而佃农的生活状况,在西出函谷之后,就见瞬间掉好大一个台阶!

——关外的河南、河内、河东,地租妥妥在四成以上!

再往东,到梁、赵之地,更是很有可能会达到一般以上。

而佃农地租的巅峰,便在齐-楚-梁三国接处:鲁地。

如果单论佃租,鲁地的租税其实还比梁国低一些——虽然高于四成,但也不会高过五成。

但鲁地的四成租税,和关中渭北地区可不是一回事。

——在承担四成租税的同时,鲁地佃农还要自己承担十五税一(过去)的农税、每每年百二十钱的赋,以及每名成年男子每三年一次、每次三十至四十五天的徭役!

更有甚者,在田亩收成不好,亦或是造了洪涝、蝗虫之灾时,鲁地的地主非但不会如同关中的地主那般减免租税,反倒会加租税!

就拿去年来说,关中田亩大都粮产减少三分之一,关东齐、楚、梁等地减半,刘弘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下令农税减半,赋减少三分之二。

关中的地主富户也都做出了响应,大都将当年的佃租,降低到了二成左右。

关东地区,如梁、楚等地,虽然不太有‘地主降低租税’的传闻,但也出现难得一见的出现了‘地主代缴税赋,以安佃农之心’的场面。

而在儒家先圣:孔仲尼的故乡,位于齐-楚界处的鲁地,却出现了令发指的现象。

——为了弥补田亩产出降低所造成的损失,鲁地地主一致将租税,提高到了六成!

要知道鲁地位处关东,行的是一步乘一百二十步的小亩!

佃农租种百亩田,年收获顶多不超过一百五十石!

而去年,鲁地平均亩(小亩)产甚至降到了一石···

在高达六成的租税下,鲁地佃农辛劳整年,得米粮百石,其中却有六十石,被送到了地主老爷家中的粮仓。

就连剩下的四十石,也没能逃过鲁地地主那双贪婪的眼睛。

——朝堂下令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