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帝国重器 > 第三百零四章 呛行

第三百零四章 呛行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道理。通信系统换代,要搞数字化信息传输,目前整个通话系统都要更新。这个成本哪怕是财大气粗的铁道部,搞起来也有点吃力。倒不是说铁道部没有这个钱。甭管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铁路系统手上就从来没缺过钱。

可单纯从数字上来说,任谁看到这个投都要疼几天。根本原因还真是如胡文海所说,铁路通信毕竟只是铁路的附属系统。其本身是没有直接收益产出的。哪怕增加发车密度,铁路上不也一样要投、车厢,运营成本同时也会增加。

再看当今社会上,邮电系统装部电话的成本和收益。提前几个月就要排队,一部电话少说几千块的初装费,电话费贵的好像喝油一样。就这邮电职工还要甩脸子带搭不理的。

通信这笔钱,那是真好赚啊。而铁道部手上握着的通信网络经营权力,正是全中国唯二的好东西。能明目张胆、名正言顺呛行邮电部的,真是非铁道部莫属。

铁道部如果借着更新系统的东风杀到通信市场,想必真是天不生铁通,万古如长夜啊!广大早就被邮电部折磨的没脾气的通信用户,说倒履相迎差点意思,奔走相告那真是没有问题的。

付志恒自己海城家里也装过电话,更是知道如今这电话安装是有多么困难。天下苦邮电部久已,这话不是夸张!

铁道部自己多少还有点心气理想,内部更是始终有改革的呼声,有着自我更新的动力。可是八十年代的邮电部,说实话真有点推一把动一下的意思,不说躺着吃老本,可真是没有什么主动变革的动力。

不是付志恒吹牛,铁道部如果杀到通信领域抢食吃,最后鹿死谁手还真是犹未可知。最关键的是,战火是烧在邮电部的地盘上,铁道部进可攻退可守,邮电部又不能抢了铁道运输的生意!

胡文海看着内心挣扎激烈挣扎的付志恒,敲了敲桌子,投下了决定天平平衡的最后一颗砝码。

“我在美国和本有些关系,这个付总工应该是知道的。想必付总工应该也清楚我在本做了什么,不知道铁道部有没有兴趣学一学中船总公司?说实话,除了一万亿元抵押的十亿美元,我手里随时还能拿出更多外资来,可我在国内的资本和影响力都还不太强壮。我的意思是,我来出外资,铁道部提供国内资本,我们或许能够成立一家投资银行……”

付志恒堂堂铁道部总工。当然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土鳖。可也正是因此,他更对“投资银行”这四个字了解刻。

“胡总的意思是说,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那种?”

想到这两家银行在美国的赫赫威名,付志恒就忍不住吞了唾沫。

“我想在国内暂时还没有搞金融的土壤。所以和高盛、摩根相比,这个投资银行还差点意思。”

胡文海摊手,无辜的笑了一下:“我说的投资银行相对简单,就是定向吸收机构投资,然后向一些需要融资的大型项目提供资金。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第一个投资方向,就可以考虑铁道部的通信系统改造工程。”

说实话胡文海对未来铁通被吞并多少是有点耿耿于怀,若非是铁通下场太晚,始终没有能发展起来,更是被邮电系的通信公司联手打压,铁通那就是一条绝好的鲶鱼。

有了这条鲶鱼的威胁,邮电系统拆分出来的移动、电信、联通,断然不至于能够稳坐钓鱼台。想想未来电信系统的霸王嘴脸,电信联通移动表面掐架暗地里却分明是一对好基友,联合垄断的真面目根本瞒不住

讲真。胡文海重生的如果是九十年代,那他也只会认了电信系统的霸权,想着怎么能攀上高枝给自己捞点好处。

可既然他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还真是给了他不少和邮电系统掰掰手腕的信心。关键是铁道部主动找上门来,这主动权也就在他的手上了,不试一试实在是有些不甘心。

胡文海很想试试,或者说真的很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虚伪的电信系统面具撕下来,把高高在上的电信联通移动扯下马来,用拳教教他们。什么叫做市场竞争。

最起码,让他们别想再躺着就把钱给赚了。

听到胡文海的方案,付志恒连呼吸都粗重了几分。铁道部确实是不差钱,可到底还是缺外汇的。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外汇的收渠道,反而是需要花外汇的地方多如牛毛。

可想而知,铁道部在使用外汇的问题上,压力是有多么大了。

胡文海这个提议,实在是打到了铁道部的七寸。

付志恒沉默了下去。

胡文海也不去催促他,有些出的望向窗外。八十年代可可乐刚刚进中国。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国内喝到,一时间还真是有些感慨和怀念。可是沿途的乡村景象,却打消了他这一点点的好心

和二、三十年后的渤海省相比,八十年代铁路两侧的风景实在是不怎么让赏心悦目。哪怕是东北农村,败似乎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南方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相比,东北的乡村仿佛还在沉睡,并没有受到多少改革春风的吹拂。

十一月的秋,农田都已经收割完毕。沿途的土地和山上一片光秃秃的,整片收割过后削尖的玉米根茎,轻易让联想到满尖刀的陷阱。实际也差不多,这个年代的农民收相当匮乏,工业剪刀差和三提五统未必就比这些“陷阱”好上多少。

没过多久,胡文海就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在工业能力没有增长到反哺农业的程度之前,农村的子都不会太过好过。

嗯,不过说起来……

胡文海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道想法,很久“以前”他曾经听过一个酒桌上的段子。

当然,这是他重生之前了。那应该是和一个家用车系统的工程师吃饭,当时他在解决车载电子系统的设计,和汽车工程师的流是少不了的。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时他似乎听到过一个说法。

当年中国汽车行业为了解决国产化率的问题,曾经引进了不少国外技术。可有的技术引进之后,却尴尬的发现这些技术国内早就已经实现,甚至技术指标比这些引进的外国技术还好。

事后发现,中国汽车制造技术当时条件最成熟的——原来是农机系统!

说起来八十年代中国刚开始普桑国产化工程,之前除了212以外,哪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车型。可农机系统托了计划经济的福,建国三十多年来却在源源不断的进行生产和开发新型号,技术也始终在进步。

简单的说就是用进废退,农机系统很多技术和乘用车都有想通的地方。几十年发展下来,中国乘用车的市场,可是比农机要小的多了,间接的造成了农机系统在车辆制造上的经验和技术比乘用车系统的还要丰富。

胡文海当时也就是当做笑话听过乐一乐也就过去了,并没有在意。不过现在想起来,搞农机似乎还真是一个不错的路线。

他的老本行是搞gbt的,也就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电动汽车的结构无疑是比汽油车要简单了许多,节省了大量的机械传动部分,未来未必不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巨型总段造船法”。

可造车反而是比造船更加困难的一件事,未来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可乘用车领域却是彻底沦为买办了。

胡文海若是未来想把他重生前搞的电动汽车事业捡起来,非得尽早就布局不可。

走农机、乘用车到电动汽车的路线,不知道是否可行。毕竟那只是一个酒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