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帝国重器 >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里就是绣城了?”

辛晓松是邮科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的所长,全国各地应该说是去过了不少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天南海北都留下了他的脚步。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然而当他踏上绣城的土地开始,却不自觉的放缓了脚步,有些迟疑起来。

“嗨,麻烦,让一让!”

辛晓松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让他不由自主的向旁边让了一下。

只见片刻之间,如同风一般在他身旁跑过一个。他是个穿着蓝色跨栏背心的年轻,耳朵上扣着一个简易的耳麦,腰间别着一个wlkn的随身听,脚上穿着白色的回力球鞋,跑起步来挥洒自如、自信昂扬——这倒是不怪,如果辛所长、哦,辛所长的年纪大了点,如果他儿子腰间也能别个wlkn的随身听,肯定也要一大早跑到自己没有力气为止。

哪怕累的吐舌,放心,这对年轻来说也是甘之若饴的事。在别家买个收录机好像买了一发155榴弹那么大件家用电器的年代,能把音响设备跨在腰上,就好像黑衣那把威力无穷的小手枪一样拉风。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里,早上晨跑时候周围羡慕而新的眼,就已经足以值回票价了。腰上挎着wlkn的,那是断然拒绝在少的地方跑步的。只有哪里多,才一准要往哪里一扎进去不可。

“骚包。”辛晓松摇摇,撇了撇嘴。

“现在的年轻,真是,哼——”

好在前面的男是边听歌边跑步,辛晓松的话是听不到的。不过如果辛晓松能够注意到他的嘴型,就会发现跑步的年轻正在不断的默默读着什么。从他不断重复的嘴型来看,似乎像是在重复一个英语单词的发音方式。

也幸好这个年轻的心思不在辛晓松的身上,不然以东北脾气——其实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嘛。

东北也一样是普通,一言不合就跳、哦不,是瞅一眼就仗的那种,在东北还没有大下岗之前,同样也是稀有品种。像那种社会上的混混二流子,实际上反而是社会上鄙视链的最底层。

也就是原来历史上的十年后,东北经济崩盘才带来的恶果。别说是东北了,苏联解体之后,光党可是世界十大黑帮之一。放到苏联还在的时候,古拉格那帮垃圾又算的了什么?

稍微抱怨了两句,辛晓松重新又拎起手上的皮箱,开始举目四望。很快,他就在一群高高举起的纸牌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哎,你们是新科公司的?我是辛晓松。”

“哦!辛所长您好,我是新科公司公关部的,我姓徐,您叫我小徐就行。”

打着辛晓松牌子的年轻连忙伸出手来,想要和他握手。却没想到,下一刻一个皮箱就塞到了他的手里。

“帮我拿着,别磕碰到!”辛晓松松开了衣领的扣子,喘了两气:“走吧,先去招待所安排我休息一下。坐了一晚上的火车,简直把累死了!”

“好,您往这边走。”小徐看不出丝毫不满,一脸笑意的在前面带路。

早上七点停靠在绣城的过路火车,辛晓松火车上坐的是卧铺,其实倒也不算太累。这时手上轻巧了,再抬打量周围的景色,才看出绣城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来。

其中一点,就是绣城的街道上,摩托车竟然很是不少。然而相对这么多的摩托车,汽车的数量却不太显眼。

有嘉陵、轻骑和黎明这样的国产货,也有川崎125这样的进车。这年月普通骑上一辆摩托车,那就和三十年后开跑车一样。轻骑能算是美豹,嘉陵250则类似于酷派的风格。长江750是牧马,如果胯下骑的是川崎125,那至少相当于一辆奥迪tt了。

如果你出门开的是一辆菲亚特小土豆,不用说,三十年后开保时捷都没有你拉风!

就在早上上工的时间里,绣城街道上摩托车在自行车海洋中竟然至少能占十分之一!哪怕是放到帝都,也没有这么高的比例。

但相对于这么多的摩托车,想来绣城的收肯定很高吧?说不定开汽车的也不少?

然而早晨时候街道上的汽车,实际上却并不是很多。有一些菲亚特小土豆,有一些苏联的拉达,还有大沽的大发面包车和极少的桑塔纳。更多的是圆圆脑、看起来颇有点憨厚可感觉的公车,它们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海洋里,简直就像沙丁鱼群里的鲸鱼一样。

虽然听说绣城很可能在今年拿下一个特区名额,但要和土川比,两者又是不同的风格。

土川的特区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香江隔河相望、比邻而居,在与国际经济流中因此有特别的优势。

在经济上,土川主要承接的是港资、侨资和国际投资,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外向型的,以进出为主。工业模式上主要是加工业,像是服装厂、电子厂、玩具厂,产业集中在力密集型领域。

然而对绣城来说,却不可能这样做。首先绣城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它身处渤海内侧,周围没有香江这样的,对外资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和土川当年建设中全国支持也不能比,绣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东三省齐心协力。进出优惠的政策即使一样,恐怕也无法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土川相比。

再者土川的工可以说是吃苦耐劳,工们可以坐在作台前一整天,就连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但这样的劳动纪律,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从来都没有在东北能够流行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东北过早的进了高度城镇化社会。以渤海省为例,八十年代城镇化率高达424,全国仅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是无法“忍受”像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发的生产力最先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

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汽车在跑了。“中华第一高楼”的土川大厦,更是成为了改开的象征。宽敞繁华的南大道,简直可以堪称是时代的脉搏。在华强北的荒原上,已经是一片片工厂开始拔地而起。

与显现出勃勃生机的土川相比,绣城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建造于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里最宽敞的道路,是火车站前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商业街。整个城市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是工厂里耸立的烟囱。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