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对大臣,就要既用且防

第二百一十五章 对大臣,就要既用且防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朱楧终于知道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短命了,尤其是明朝的皇帝,三十多岁之前死的一抓一大把,平时不锻炼,私生活又如此丰富,身体如何能吃得消?再加上明朝的皇帝信奉道教,喜欢磕丹药,能活大岁数才怪。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比较明白一点的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了。身体好,不嗑药,活的岁数自然也就较大。嘉靖要是少吃点丹药,说不定还能了老朱保持的长寿记录,只可惜,这位心眼多如马蜂窝一般的皇帝,还是被长生之术迷了心窍。

有鉴于此,朱楧暗暗地给自己定下来课程,每天早中晚都要跑步锻炼,骑、刀枪等等手艺也不能割下,将来还要在王宫里建个用泳池,每天都要游泳,还要做些比基尼让后妃和宫穿上陪自己游泳。这画面,想想都是爽歪歪啊。

当然,这么做肯定会遭到一些信奉儒家的文官的反对,他们始终都认为,皇帝除了每天批奏折看书以外什么都不能做,做什么都是违反圣教诲的。对于这种论调,朱楧只会回答:我去年买了个表,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好不好?没有了一个好身体,还怎么治国?整天在那坐着批奏折,有多少奏折让寡批的?奏折都让寡批了,活都让寡一个了,花那么多钱养你们什么?

还有读书,书是该读,一天读半个时辰还不行?你还想让寡悬梁、锥刺的读书吗?寡难不成还要考进士不成?

、刀枪、游泳,跟读书一样,都是一种技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用途不一样,朱楧觉得自己有必要在一开始就贯彻这个价值观,要不然将那些读书惯坏了,形成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举世论调就麻烦了,到时候,许多实用的技能们不去学,反而专注于咬文嚼字,邀取功名,一心务虚,那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

更何况,现在是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还是要靠搏,搏就需要士兵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都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正经职业,锻炼身体成了大老粗、没出息的代名词,那肃国就会成为两宋那样,积贫积弱,到处给送钱免灾。

朱楧是没有送钱的习惯的,因为他很喜欢钱。

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也一样,欧美的那些发达国家,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很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他们的体育课是真的上,而不是上室内课,因此他们的身体强度确实比其他地方好,这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锻炼身体这项工作必须提上程,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光自己要有决心,还要将课程表给王后和后妃让他们监督提醒,没有哪个是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有一副好身体的,因此朱楧相信她们肯定十分乐意的去监督。

不光是自己要锻炼,将来有了孩子也要督促他去锻炼,朱楧要在祖训中加上这么一条:凡是肃国的国王,都必须时刻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最起码要活到继承者二十五岁之后才可以去世,否则就是不孝,死后不得皇陵。

之所以要立下这么一条规矩,就是因为,根据的一般生长规律,一过二十五岁就不再天真了,不会再相信别会一直无私的帮助你这样的话了,也不会喜欢看主角都是滥好最后还有美好结局的那种电视和小说了,开始明白利益是可以改变一个的立场和品德这个至关重要的道理了。

说直白一点,就是不再那么好糊弄了。否则向天启和崇祯那样,十六七岁即为当皇帝,母妃都已经死了,李选侍也被东林党挤兑跑了,一旦有什么事,身边没有一个知心的大可以商量,十分容易上当受骗。

天启还好一点,一开始信任东林党,结果辽东的局势是一败再败,先是丢了辽阳和沈阳,再是丢了广宁,明军一度退到了山海关以内,结果那些所谓的“众正盈朝”的东林党们,非但不检讨自己的失误,提出建设的意见,反而是一副关我事的态度,不仅把责任都推到前方将领的身上,还整的互相掐架,你弹劾我生活作风有问题,我弹劾你长得不够帅有辱皇家体面,将骂当做事业,借以博取忠直之名,丝毫不实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其实很聪明,不相信的书友可以去翻《明熹宗实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你会发现他很有脑,知道这帮这么搞迟早会坏事,于是屡次下诏书制止说:“现在敌都打上门来了,你们却还在忙着吵架,不正事。今后谁要是再无故弹劾别,朕就治他的罪。”

结果没用,大臣们就当没听见一样,该骂谁就骂谁,将骂当做最大的事业,似乎是骂的越大声本事越大一样。而且是谁的官越大谁挨得骂就越多,活总是容易出错的,无论你的多好,别要是卯着劲挑你的毛病,总能找出一堆不足。

东林党就最这个,谁执政他们都看不顺眼,每出一道政令都会被骂的体无完肤。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大明朝,官最大的不是尚书,也不是首辅,而是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的骂也是很多的,后世的一些史学家谈起明朝的大臣来总是津津乐道,认为明朝的大臣是最有骨气的,不怕骂皇帝,不怕被皇帝杀,因为一旦被皇帝杀,就会名留青史了。

其实,他们没有看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些敢于骂皇帝,敢于捋虎须,不是因为有骨气,而是因为有组织。

明朝的文官都是有组织的,当然不排除海瑞那种孤单英雄,但是他绝对是极少数派。有组织的一旦出了事,组织一定会救你的,否则这个组织就不会严整,心就会涣散,也就不能够使得众位文官抱起团来对抗皇帝。

因此,一般况下,皇帝就算是特别讨厌一个言官,豁出去背个骂名也要杀了他,那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底下的不会执行,会一直劝谏,劝到皇帝改变主意为止。内阁首辅是可以封还皇帝的诏书的,他也一定会将皇帝大的命令退回去,当做没有听见。

万历就是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才一气之下不上朝的。而那个骂了皇帝的最多是丢官,但会获得很大的声誉,将来东山再起的时候,仕途也会像做直升机一样向上升,实在不是因为骨气,而是因为这是一桩怎么看都会很赚的买卖。

过了两年之后,天启皇帝终于看清了这群所谓的道德君子的真实嘴脸,开始疏远他们,培养自己的班底,但环顾四周,他是那么的孤独,父皇和母后都死了,皇后出身贫寒,没有势力,家里唯一的长辈李选侍也被东林党排挤到了冷宫,退出了政治舞台。

天启皇帝发现,他一夜之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没有跟他站在一起,底下的那群大臣们都是跟江南地区的大地主大商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有的甚至自己家里就是大土豪,他们互相勾结,将本该到国库里的钱都搞进了自己的腰包,弄得国库空空如也,前线局势一败再败,没钱增兵,没钱打造新的器械。形势十分吃紧,而他们却还在后方紧吃,继续挥霍着国家的财富。

天启皇帝怒了,想要增加税收来筹钱练兵,结果这帮却打着祖制的旗号,主张增加农业税。这个方案被天启皇帝断然拒绝,因为万历时期为了打努尔哈赤已经增加过一个农业税了,再加的话,农民的负担就太大了,容易后院起火。

皇帝想要增加商业税,从那些富的流油的身上搞钱,这些主要是江南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他们对此早已有了应对,他们砸重金扶植起来了一个叫做东林党的政治组织来把控朝廷,每每以违反祖制为由反驳天启想要增加商业税的想法。搞得天启皇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