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bm。
这是简化版本的标注形式。
因为最优条件已经摸索出来了,所以像溶剂、浓度、d/a比例这些条件是固定的,可以省略,只需要标出材料和
期即可。
毕竟装溶
的小棕瓶,瓶身是通体棕色的,用记号笔写上去的字很难分辨,而能下笔的瓶盖直径又只有1厘米左右,空间也不多。
与其写一堆密密麻麻的小字,倒不如大气一些,把主要内容标出来。
学姐的乐扣盒放在手套箱最里面的架子上,韩嘉莹很努力的向那个方向伸手,但还是够不到。
没办法,她的手短,而且手套箱的纵
有一米多。
好在这种
况也不是第一次遇到,她拿起一把长约30厘米的镊子,夹住乐扣盒的一端,将其取了下来。
为了保证溶
瓶不侧翻,整个过程都非常的平稳。
随后,她掰开乐扣盒旁边的四个锁扣,从学姐的溶
盒中找到了三瓶目标溶
,检查了一下,均有200微升以上的溶
,且内壁无明显固体物质残留。
实验室配制的有机溶
中,如果初始溶
体积为1毫升,那么200微升就是一个重要的阈值。
当剩余溶
量低于200微升这个数值,溶
通常会被弃用,除非是用来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实验表征。
因为此时溶
的浓度,相较于初始配制时会有非常大的偏差,偏差值通常超过20%。
韩嘉莹将三瓶溶
转移至加热搅拌台上的样品铁托中,随后问道:“只要做这三个体系吗?”
“嗯嗯,”陈婉清点了点
,补充道:“其实主要是尝试
质的,我的体系之前用过热旋涂,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那旋涂条件呢?”韩嘉莹一边问,一边把乐扣盒扣好,重新用长镊子夹起,将其放回原处。
“条件还是按之前的吧,我找找看……”说完,陈婉清的目光,在手套箱边缘处的一排便签纸中游动。
这些便签纸,被贴在不影响手套箱正常使用的位置上,通常写着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备忘等内容。
便签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在不需要的时候直接撕下即可。
不过,在实验室建立初期的时候,田晴为了实验方便,直接用黑色记号笔在手套箱的玻璃上写写划划。
后来她被陈婉清、吴菲菲两个手套箱负责
联合制止,田晴也
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用丙酮把字迹都擦掉了。
再后来,就都统一用便签纸来记录信息了。
几秒钟后,陈婉清指向一处便签,说道:
“就是这个,条件是转速2500……,对了,你一共打算做多少片?”陈婉清道。
“上午我已经做好了24片氧化锌基片,今天都用掉吧。”韩嘉莹道。
“那分给我六片怎么样?”陈婉清试探道:
“三片用之前的最优条件做对照,三片用100摄氏度热涂。”
“没问题。”韩嘉莹又扫了一眼便签内容,同时记住了便签纸的位置。
“那你先做器件吧,等你做完我再过来,辛苦你啦。”陈婉清道,本来她今天也是有实验的,但还是把手套箱让给了韩嘉莹,毕竟做器件的流程长,优先度更高一些。
“好的。”韩嘉莹点了点
。
待陈婉清离开,她突然说道:“师兄,你要做什么体系?”
许秋刚把一片器件装在样品托内,正准备测试celiv,而学姐学妹两
的对话,他只听了个开
,后面就专注实验了。
在听到“师兄”这个关键词后,他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回了一句:“让我先想想。”
他的体系已经被证实了热旋涂法有效,那么初步尝试的策略,应该是直接选择最优的材料,对其进行
细调控。
如果器件
能能够进一步提升,再推及至其他体系也不迟,还可以把最终结果更新在他投稿am的那篇文章上去。
许秋很快下定决心,说道:
“我只做一个体系就好,p2fbt4t-2od和pc[70]bm的,溶
你应该知道在哪里,条件的话你看着来吧。”
“让我看着来,”韩嘉莹小声嘀咕着:“师兄这么相信我嘛……”
“你说什么?”
“没什么,师兄安心实验吧,这边就
给我。”
……
整个下午,许秋忙于自己的实验,只偶尔和韩嘉莹闲聊了几句,不过都是与具体实验细节无关的。
大方向已经指明了,具体细节
给她来补充,问题应该不大,毕竟学妹的科研水平还是令
放心的,他感觉自己的身份越来越像是一个导师了。
晚上八点左右,韩嘉莹的器件蒸镀完毕。
虽然许秋对她具体的实验过程没怎么关心,但对于实验结果,他还是非常在意的,于是便凑到了她的旁边。
实验室里,除了许秋他们两
在准备测试外,陈婉清也在做实验。
不过,她在另一边旋涂手套箱里,研究着新仪器,她对下午做的那三个体系的热旋涂器件,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新的研究工作上,也就是基于许秋p4t材料的细分工作,考察不同处理温度对结晶
能的影响。
课题组晚上一般
都比较齐,因为研究生的课程很少安排在晚上,学校里的活动也是在白天居多。
外面的办公室中,田晴在努力码字写文章,因为她太能拖了,魏老师昨天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这周她的文章必须写好、改好、投掉。
吴菲菲在刚刚出炉的十几篇钙钛矿相关的文献,她本来打算做实验的,试一试新仪器,但手套箱今天一整天都被有机三
组占领了,她也就没有和他们争。
段云则在处理热电数据,这几天都是笑容满面的,实验工作似乎很顺利,看样子很快要弄出一篇文章来了。
虽然他的设备搭建花费了近半年,但在设备在搭好后,他的科研工作似乎进了快车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韩嘉莹用镊子把基片从样品支架上取下,整齐的放
两个培养皿中装好。
一共有24片基片,有效层薄膜大多涂覆完整,只有一两片看起来略有瑕疵。
器件上面的电极明晃晃、亮闪闪的。
常用的金属电极有金、银、铝三种。
魏老师实验室里一般默认用的铝电极,一方面是因为便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
能不算差。
这次的电极银光闪闪的,用的肯定不是金,而银和铝电极外观比较相近,倒是不太好分辨。
许秋通过直觉判断,银电极的概率更大些,便问了一句:“这次蒸的是银电极?”
“没错,我沿用了师兄做出最高效率器件时的条件。”韩嘉莹点点
道:“对了,我们先测哪片呢?”
“我都不知道你具体都做了什么条件的……”许秋无奈道。
“那我随便挑一片吧。”韩嘉莹道。
说完,她手持镊子,在培养皿上方晃来晃去,似乎在寻找合适的目标。
几秒钟后,她挑准了一片基片,从侧面翘起一个角,然后夹了起来,说道:“就这片吧。”
“好啊。”许秋没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