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78 许秋“喜当爹”(求订阅)

478 许秋“喜当爹”(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复合况,相较于原先的两个单结器件反而减轻了不少.

如果想要得到更加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体系进行研究。

两相对比之下,田晴认为接下来应该主要和芬兰ronald那边合作,制备不同传输层材料下的叠层器件,分析传输层、器件结构对于电荷界面复合况的影响。

讲的故事就是“怎么设计叠层器件,才能够降低界面复合造成的器件能损失,进而得到高效的器件”。

这样的话,瑞典冯盛东那边基本上就无法合作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总不能无法合作还要强行合作吧。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的消息。

蓝河团队的数进一步扩张,从刚开始的几小团队,扩展到现在近30的小团队,还配齐了事、财务等细分部门。

另外,蓝河公司在开发出第二代刮涂机器后,现在第一代基于全印刷电子技术的初代试用型零号机也已经完成。

这台零号机在将来有望实现打印制备包括传感器、芯片、太阳能电池在内的多种电子器件,但现在还只是一个样品机,并没有那么多的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打印的工艺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的优化;

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用于打印的功能墨水,而墨水是全印刷电子技术的核心。

因此,蓝河决定加大对功能墨水的研发。

同时,蓝河还找了同基大学的方嘉老师合作,进行印刷型柔发光器件oled的研究。

据说他之后还准备布局超级电容器、微电子集成电路等等。

可能蓝河也是发现,不能把蛋都放在有机光伏这一个篮子当中,把研究领域分散开来,就可以分散风险。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工作的想法:

“设计合成了y11、y12等若y系列受体材料衍生物,有望在器件能上取得突……”

“l2、l6、s1,这些是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等课题组开发出来的给体材料,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合成一些,用于自己的研究当中。”

说起来,自从许秋这边开始大范围用姓名的字母缩写命名材料,其他课题组也纷纷开始跟进。

大概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种命名的好处。

一方面,比较省事,不需要起一个非常长又难以记忆的名字;

另一方面,这种命名具有辨识度,只要看到前面的字母标识,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个课题组的材料。

“我打算近期先把之前几种y系列材料的工作整理出来,投出去,同时让韩嘉莹、邬胜男帮忙分别优化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许秋的想法是等自己把整理出来的几篇文章投出去后,刚好那边l6-cl、y20材料也差不多优化好了,就可以无缝衔接,简直堪称完美。

韩嘉莹响应了许秋的号召,表示会帮忙合成l2、l6、s1等材料,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同时学妹还提出了ptq2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打算在这个体系中应用非卤溶剂、刮涂等手段。

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和许秋打了个商量,要走了y1的名称。

这样,原先博后学姐开发的y5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1,y6、y7的名称不变,原先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2-y5。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先报道一个效率不那么高的体系,比如邬胜男选择的体系是j1:y1。

在这个体系中,不论是给体材料还是受体材料,都不是最佳的,器件效率也只有13.22%。

流好书 关注vx公众号 【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 可领现金红包!

许秋没有什么意见,这算是水文章常见的套路了,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

他当初报道itic也是这样的,最开始那篇am用到的体系便是pce10:itic,效率只有8%。

如果以8%作为基准体系,后来只要效率超过8%的体系,就能发表一篇不错的文章。

可如果上来就报道最好的体系,比如直接把效率给到12%以上,那其余效率上不了12%的体系,就很难发表很好的文章。

直接报道最佳的体系,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属于损又不利己。

因为不仅会砸了自家的饭碗,提升自身文章发表的难度,其他同行发表文章的难度也会提升,相当于连带着同行的饭碗也给砸了。

所以一般有了大的突,大家也都会先憋一憋,让能的提升过程平滑一些。

除非是能够冲击《自然》大子刊甚至cns的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有机会发表,肯定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邬胜男把y1名称拿走的这种作,其实是占了许秋的便宜。

毕竟y系列材料最开始是许秋开发出来的,现在邬胜男想要拔得筹,就相当于是抢了许秋的文章。

博后学姐是老科研了,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主动提出,这篇文章她和许秋共一。

这是许秋应得的,他也就没有推脱,直接笑纳。

最终,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初步完成了两篇文章的撰写。

现在这两篇工作都缺少光源的数据,以及nim第三方检测的数据,这两个数据差不多在三月初就可以补齐,到时候就可以接连投出。

其中,第一篇是y1体系,拟投am。

因为有“新体系,13%的效率”为亮点,再加上许秋的名字、魏兴思课题组的加成,所以这一篇am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另外一篇,博后学姐把y6、y7两种材料合并在一起,这个工作中的最高器件效率达到了14.16%,她打算投一篇jacs。

其实,在正常况下,她这种效率能14%的体系,也可以考虑往上冲击一下《自然》大子刊的,毕竟打了当下有机光伏世界纪录的工作。

虽然中稿的概率不高,可能只有两三成,但至少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博后学姐并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她知道许秋那边有效率接近15%的体系。

在这种况下,她这边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审稿周期整上三个月,万一被拒了,到时候再投am、jacs可能都不能稳定中稿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许秋更高效率的体系或许都已经发表了,她手上的14%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稳妥起见,能拿一篇jacs,也算不错了。

莫文琳汇报了接下来的实验计划,主要是关于y系列材料的叠层器件,这个研究方向是许秋给她的。

因为许秋预感,想要让有机光伏器件在效率上进一步突,或许就要靠将y系列材料和叠层器件两个大杀器结合在一起。

之前他虽然尝试过这个想法,且失败了,但在那个时候,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这两个领域的不熟悉,再加上材料的选择有限等等。

而现在,不论是y系列材料的开发还是叠层器件制备,许秋都已经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机光伏领域的材料库也被同行们加了不少,重新尝试,或许就能有不同的结果。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