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不听从吩咐还能怎么样?
别说是梁赞,就是身为副会长的梁天佑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内心略觉苦涩之余,也知道除了接受,他们并没有其它的选择,毕竟,经略是商会最大的
东,而且如果拒绝的话,经略使完全可以用新的公司取代商会。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正是与官府打
道的风险!
“至少,经略没有违背当初的承诺!”
梁天佑这般寻思着的时候,父亲有关“
份公司”的解释,让他同样也看到了机会。
“外
可以参
北洋公司,那么我们不也可以参
南洋公司吗?”
突然,想通了这一眯的梁天佑就像看到什么机会似的,立即兴致盎然的前往清河书院,以便向书院中那几位西洋先生请教“
份制”——在书院中有几位来自欧洲的教授,不过他们的身份各异,既然是传教士也有商
,但正是这些
把西洋的知识带到了清河书院,充实了书院中的“实学内容”。而梁天佑之所以会想到书院,正是因为他曾从报纸年看到与“
份制”有关内容,而那些内容正是出自书院中的西洋教授之手。
《清河学刊》。
置身于书院的图书馆内,大岛由利看着这份《学刊》,几乎是一字一句的看着这份书院报纸上的内容,并不时的作着记录,他并不仅仅只是一名幕府特准的随船的
本商
,尽管早在二十年前,
本就废止了“朱印船”,但是他们却同时又准许极少数商
搭乘中国商船进行贸易,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经商那么简单。
而在他前往清河进行贸易的同时,他同样也肩负着
报收集的职责,甚至,这还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不过与前往会安等地的
本商
不同,他并不需要四处打听消息,从报纸上,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消息。
“看来,现在江北所推崇的是“实学”,而不是理学……”
尽管是商
,但同样也是读书
的大岛,从这份《学刊》了解到了在
本不曾了解到的
报,甚至他还特意的把《学刊》中的文章抄写下来,以便将这些文字带回
本。
不过,在大岛抄写着那些《学刊》上的文章时,他并没有注意到,在图书馆内,有
偶尔的会把目光投向他,甚至说连他自己也没有注意到,几乎是从他的商船抵达清河之后,这个
就一直跟踪着他,观察着他的举动。
当然,尽管有
跟踪着他,但是并没有任何其它的举动,似乎只是在那里观察着,似乎是在那里学习着什么。
“虽说
本只允许中国和荷兰商
前往
经商进行贸易,但早从十六年前,也就是
本的正保六年,实际统治
本的德川幕府就规定荷兰商船来
必须向幕府提供荷兰及西方世界最新
况的报告,由幕府的外语翻译译成
文,在幕府之中被称之为“荷兰风说书”。而我国商
来
后也必须向幕府提供所在我国各个省份的最新
况报告,被其称之为“唐
风说书”,更值得关注的是幕府专门在长崎设立“风说役”一职,任务是当满清或者郑氏的商船进港时,专门听取那些商
的
常谈话,如有异消息,就记录下来立刻报告长崎地方政府,以便能够随时时获取海外
况。甚至,梁天佑之所以能够顺利进港,也与在其到达长崎之前,幕府就已经通过满清或者郑氏商
了解到了我们击败清军主力一事,从而才会顺水推舟,给予我们与郑氏等同的贸易许可……”
作为军正司的负责
,石磊表现上从事着军法事务,但是军正司的军正却因其职责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军法,一种是收集
报,前者类似的军法官和军法队,而后者则类似于锦衣卫,当然锦衣卫按其职责也分为皇家的近卫以及
报收集。
因为本身在锦衣卫中就是从事
报工作,所以对此有专长的石磊自然注重这一工作,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商会第一次派出商船时,就在商船上安
有一名军正,正因如此,他才会发现,相比江北,看似封闭的
本更注重
报的收集。
“虽说其看似闭关锁国,但是他们通过编写“风说书”以及设立“风说役”收集,分析来看,在
报收集上,
确实有一定专长,而在
本幕府派出那些“朱印”海商,同样也肩负着
报收集的职责,当然,这是因为幕府的要求,而相比之下,对此,我们并没有类似的要求,以至于想要了解某地,只得派出军正前往该地设立
报站,然后收集
报,如此一来,自然导致了
报工作的滞后,而通过我们的了解,
本
通过对“风说书”的分析、研究,他们对西洋以及我国的形势了解,甚至不逊于我们。”
石磊的报告,让朱明忠整个
都处于从未曾有过的震惊之中。
“你是说,
本
通过我们的商
收集
报?”
几乎是某种本能,朱明忠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汉
”两字,但随即又否认了这个字眼,因为那些商
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他们随意的报告,实际上是在向闭关锁国的
本
提供本国的
报,至于
本的商
所肩负的
报收集使命,看来是有传统的,毕竟在19世纪至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
本商
都注重收集
报,在二战前,
本的商
更是主动的收集
报,供军队使用,二战后,
本的各个商社更是把曾经的军方
报
员、分析
员,纳
会社中成立专门的
报收集,分析机构,分析种种政治、商业
报,并从中获得大量的
报。
过去,只以为
本
重视
报收集,是近代维新以后的事
,可谁曾想到,他们居然是有“
报传统”的,而相比于
本,直至鸦片战争前清朝仍然对西方
况了解的非常有限,不知“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认为英
“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因而无法下跪。如果在“十三行”也有“风说书”、“风说役”又岂会如此荒唐?
“是的,即便是清河商会的商船靠岸之后,也需要接受专门官员的询问,而其正是通过这种询问,获得与我们有关的
报,虽说这些
报大抵上都是道听途说,可如果对这些道听途说的内容,加以研判的话,仍然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这是军正司派遣军正凭回忆,记录的其询问问题。”
接过石磊递来的纸,在那薄薄的几张纸上,书写着一系列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江准经略使是何许
?
格如何?”
“江淮经略与南京郑成功关系如何?”
“忠义军是如何击败清虏
锐?”
……
看着纸上的问题,朱明忠的
变得越发的凝重,以至于就连同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本已经对江北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己对此时的
本又有什么了解呢?
似乎根本没有任何了解!除了知道
本出产铜、白银,通过出
生丝等物资可以在
本获得丰厚的利润之外,似乎就再也没有了其它的任何了解。
来自21世纪的朱明忠,立即意识到了危险,因为这种
报上的无知。而且
本不仅仅只是通过向中国或者荷兰的商
去了解这些
报,他们还会派遣自己的商
,在海外贸易的时候,直接收集当地的
报。
“朱印船……”
朱印船,是指持有“异国渡海朱印状”,被许可前往安南、暹罗、吕宋、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船只。不过,早在二十几年前,德川幕府便彻底禁止一切
本船和
本
出国。
抬起
看着石磊,朱明忠反问道。
“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