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铁骨 > 第321章 师徒(第一更,求支持)

第321章 师徒(第一更,求支持)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相比于后世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远高于后世的大学生,甚至寻常古文学的本科生也不见得能与之相比。既然这些学会的“语文”已经够用了,那在中学里,自然也就无需再学了。

“那成仁,若是如此,那中学所学又是什么?”

朱之瑜笑看着面前的弟子。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体育,嗯,还有音乐。”

这些科目是朱明忠借鉴后世的经验制定的。

“当然,国学并非是不学,只是相对的降低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都与书院一样,有专职的老师教授。”

如果说清河书院与其它的书院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恐怕就是其教学方式上借鉴了后世的大学,每一门课都专职老师教授,与这个时代的授业老师一专授截然不同,毕竟,一个所学总归非常有限,就像朱之瑜一样,他或许是实学大家,但却不通数学,也不必得天文、化学等知识。

“专师教授,各授所长,确实颇有成效,只是……”

沉吟片刻,朱之瑜反问道。

“只是这中学的学生取自于12岁至15岁的少年,其必定是出于社学,其所学无非皆是八文章,其老师亦只长于八文章,若是其进中学,又岂能立即学会数学、地理?毕竟,其于社学之中,是专学八。”

“专学八?老师所说还真是一针见血啊。那老师认为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要知道现在社学所教授的,就是这些啊。”

朱明忠的语气略带些许苦涩的说道。

他想要要短期内建立起中学,然后以中学为基础推广科学,从而让他们成为未来中国工业革命的催化剂,但是这些在年少时却是在社学中接受教育,却是典型的八教育。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绝大多数百姓都是住在村里。读书不贵,村中社学的先生,一年用不了多少钱,因为这类先生自己本身也没中过秀才,而且很可能是本村的农民。这类半耕半读的先生,一年用不了一两银子,学费给的就是粮食,灵活很大。像洪秀全当年就是教书先生,孙中山当年的开蒙先生也是本村,所以认字成本不高。因为考秀才不考策论,只要会写八和诗就可以,所以学了韵之后,就可以大量的背八集子。

他们所学无非就是死读硬背,就是记住八集子,至于算术、天文地理之类,皆不涉猎。不过对此朱明忠并不在乎这些,也没办法改变这些。他不在乎那些个是不是具备“科学”的思想,不在乎他们是否能够成为科学家。但,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当他们在中学毕业之后,就会成为工业革命中的催化剂,他们会成为截然不同于传统读书的另一个读书群体。他们会进各类专业学校,最终成为军、官吏、船长、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员,最终,他们会一步步的取代传统的科举群体,而到那时,千百年来择选才的科举制度自然也就到了。

“不能立即学会,可以慢慢学会,就是书院之中的学生,也不是来的时候,就通数学、天文,航海。”

提及书院中的学生时,朱明忠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或许并不是成功的,但确实挑选出了一批古代中国最优秀的英,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极为聪明的,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书院中的西洋传教士那里,学会西方的数学知识以及天文知识,即便是陌生的航海知识,也能很快的掌握。甚至就连曾经困扰朱明忠的外语,他们学习起来,也极为容易。朱明忠相信,假以时,他们必定会在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也许他们之中也会涌现出一批科学家。

看着若有所转的朱明忠,朱之瑜笑着反问道。

“既然,他们能学会,那么,成仁为何以为社学中的老师,不能学会这些呢?”

——————————————————————————

故事很彩,正在继续,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支持、求推荐……欢迎大家加《大明铁骨》读者流群:150536833一起讨论小说

(1)有明一代总共录取举为102399。数字来源于《明代举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