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鼻尖上的宝藏 > 第127章 奇鱼(1400加更)

第127章 奇鱼(1400加更)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相识一笑,举杯共饮,文之气油然而生,关系越发亲近。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足足聊上两小时,严四海看看时间,站起身道:“上次在胡园品尝美食,大厨手艺高绝,平淡见。今天贵客临门,老朽倚老卖老,为大家准备几道小菜,难登大雅之堂,请见谅!”

说完让下通知,众移步客厅,开始吃饭。很快第一道菜上桌,青瓷大盘摆放着十几块酱色方块,居然是茶

说忧烦的子喝酒,心满意足的子嚼茶。”严四海笑道:“茶不适合做下锅菜,这类搅舌之物,首先身量要小而紧凑,温文尔雅,不能一下子就将肚子塞饱。其次是要筋道耐咀嚼,且越嚼越有味。再是内涵丰富,咸甜鲜香诸味皆有。”

称是,严四海钟于茶,自然首选素食宴客,闻一鸣夹起茶,形状比邮票略大,呈均匀酱红色,品质纯正,形薄细,韧十足。咀嚼之下,香、韧、鲜、,回味特别悠长。

闻一鸣笑道:“采石矶有太白楼,传言和诗仙李白有渊源,茶又大又厚,撕开纸包,掂手里晃悠悠,却怎么也悠折不断。里面加丝、虾仁或是火腿,以汤做卤,故味极鲜美,食后齿留香。”

严四海哈哈大笑道:“什么都瞒不过先生慧眼,正是采石矶茶。不过现在产于当涂黄池的金菜地茶后来居上,大有超越采石矶茶的势。好在这两种茶都属于马鞍山,应该有裙带之谊。”

“咬上一,细实紧密,如嚼脯,伴随难以言说的异香,越嚼越味,欲罢不能。卖家为示范他们的货“硬”,会当面拿块茶,用力对折,却不断裂。”

开怀大笑,看似不起眼的茶顿时别有风味,凌天成有感而发:“有时想想,品茶亦如品生,不过是压扁的生,个中滋味,不可言喻。”

很快吃完,意犹未尽,第二道上来,竟然是豆腐,上面还密密麻麻长满黑色绒毛?

“哈哈,徽州名菜,毛豆腐!”

凌天成拍手称快,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块,放进嘴里,满脸享受道:“这些年每去徽州,只要有机会,尽可能上街吃一回道地的毛豆腐。刚刚出锅的毛豆腐,油光光的,那层长毛的表皮,经过油炸之后,成为筋拽拽的很有韧的一层,包裹着里面酥软的豆腐,吃在里满颊生香。”

“这是兔毛吧?”闻一鸣笑道:“毛豆腐大致可分为四个品种:鼠毛、兔毛、棉花毛、蓑衣毛。”

“鼠毛较短,呈灰色;兔毛也短,起条,呈青白色;棉花毛稍长,整绺的,白色;蓑衣毛最长,紫酱色,色、香、味最佳。”

“毛的长短,颜色的差异,除了豆腐本身质量的优劣外,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温度的调节。煎的过程中,由于白毛厚薄受热的不同,金黄中会现出几丝色条纹,这便是虎皮毛豆腐的由来。”

胡建民大感兴趣,初次见毛豆腐,原本不想尝,可听闻一鸣说完,硬着皮咬一,顿时眉舒展,大快朵颐起来。

严四海见状,高兴道:“说来你们也许不信,有个徽州籍朋友,就是因为贪恋家乡毛豆腐,多次放弃去省城发展的机会。用他的话说,至今思香味,不肯过长江。”

边吃边聊,接下来是几道爽素菜,虽不名贵,但十分雅致,配上茶道韵味,别有趣。

酒席接近尾声,严四海站起身,拿出一包秘之物,小心翼翼打开包装,展示道:“这才是今天的压轴好戏,相信你们应该没有品尝过!”

说完拿出几个玻璃杯,分别放碧绿清茶,然后把一条条扁之物投热水中,异香气令闻一鸣很是惊讶。

“这是……涌溪火青?还有……琴鱼!”

严四海听完一挑大拇指,惊叹道:“先生有眼力,不错,正是琴鱼茶!”

胡建民和凌天成好的盯着茶杯,只见杯中腾起团团绿雾,微微摇晃,绿雾散去,清澈的茶汤中,琴鱼们齐刷刷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背鳍徐立,尾翼轻摇,随茶汤漾动,似在杯中游,灵一样,甚至如闻有唼喋之声,堪称观。

拿起啜饮一,压舌下稍稍含漱,只觉得醇和清香四散溢开,丝毫没有鱼的腥腻味。如此啜饮,有有味,妙趣盎然,确非一般品茶可比拟。喝完茶后,再慢慢咀嚼泡开的鱼,清甘咸鲜,茶香浓郁,味道饱满新。

“好茶!琴鱼?前所未见!”

严四海看着众惊讶的表,笑道:“从芜湖开车南去泾县琴溪,两个小时就到,可以在那里漂流,看竹海,吃农家乐,买很好的茶叶。”

“琴溪里产的一种小鱼,便叫琴鱼,虽只有小指粗细,名气却够大,自古以来,一直与宣纸并称为泾县二绝。

“泾县位于黄山东北,峰峦如黛,林木秀,每条溪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尤其轻盈浅碧,灵水出灵鱼。琴鱼虽为鱼,却从不做盘中佳肴,而以饮茶品享有盛名。”

“旁近有隐雨岩,岩下有丹不可测。据说每至夜静之时,便可听到悠悠琴声随着淙淙水流传来,这便是琴高在抚琴,无数指长的小鱼便随着动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一番话更加引起众好之心,闻一鸣举起杯,仔细打量着琴鱼,形状十分特,身不满寸,却是虎凤尾,龙鳍蛇腹,重唇四鳃,眼如菜子,鳞呈银白,很是像缩微版的清道夫鱼和超缩微的四鳃鲈鱼。

严四海介绍道:“运气好时,站在清静的溪水边能觅到琴鱼身影。它吃东西时,嘴两旁稀疏的龙须时不时滑稽地抖动着,令忍俊不禁。这些小东西也怪,一样绿树葱郁的清溪流水,它们却只衍生于琴高台上下数里路一段水域。”

“每年清明前后,琴鱼长肥并浮上水面上嬉戏,于是当地便会准时捕捞。以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涧中一点点耐心地往前划拨,赶鱼网。如果此时你来到琴溪桥镇,就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

“只见琴溪桥两岸的村民持竹篓的、篾篮的、张三角网的,更有挥锹筑坝的,在琴溪滩张捕。还有那七八岁的小孩子,也会在浅滩上筑一条小坝,拦住水流,再在坝下掏出一条小沟,在沟中张开一张细密的网,坐待琴鱼落网。”

“平时沏茶时舍不得多放,逢年过节,才舍得作为杯中佳茗,招待上门的尊贵客。当年北宋诗梅尧臣曾写下不少诗赞美家乡的琴鱼。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

严四海有些遗憾道:“因为味道十分鲜美,琴鱼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独为皇家享用,当地百姓岁岁都要捞制琴鱼送官府,琴鱼茶便蒙上了一层秘的色彩。直到今天,产量仍是无法突,最多也就在两三百公斤左右。”

“能品到琴鱼茶,当是一件幸事。近年来每至春萌绿的阳春三月,琴溪河东岸便红裳飞衣,游客如云,路一侧停满了车,许多扛着长枪短炮纷纷跑来围观捕琴鱼,看制作琴鱼茶。”

“早些年泾县的朋友送琴鱼茶,都是装在做成工艺品的竹筒里,现在市场上又多了一种元宝竹篮的美包装,提柄是一对竹根,很是巧养眼。”

“但地熟络的,仍是喜欢直接钻到村民家中淘货。主给你双手捧出的琴鱼,色泽明洁,不焦不暗,放在嘴里一嚼,脆中带绵,满淡淡幽香,隽永而悠长。”

“倘若能把话谈得,主就将鱼冲玻璃杯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