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娘怀孕十月过半,终于又产下一
,因为是在长安出生的,裴该便为
儿起小名为“安娘”。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几乎与此同时,荀崧辞去朝职,自洛阳复归长安。裴该不知道该怎么安置这个老丈
为好——荀景猷之才,不过中平,而且思想很老旧,不似裴嶷等
,更比不上裴该一手简拔、调教出来的诸多关西官吏——最终只得上奏朝廷,拜荀崧为散骑常侍,供职行台——具体在长安,名位亚于长史、司马,但只有建议权而无实际统属。
关于猫儿的婚事,早就已经写信向荀崧通报过了,然而荀景猷却并不同意让猫儿顶着颍川荀氏的名
出嫁,为此遭到其妻的斥骂,说:“昔
若无猫某(指猫儿亡父),丈夫
命尚且难全,安得有今
啊?则猫儿既与灌娘
同姊妹,以荀氏
下嫁,有何不可?!”
荀崧懒得跟老婆辩论,就敷衍说:“总须禀报泰章(荀组)叔父,但他是断不肯允准的……”
其妻愤然道:“叔父虽是长辈,论及谱系,我家在前……”
颍川荀氏尊始祖为大儒荀况,荀况十一世孙有后汉朗陵令荀淑,为其主支。荀淑生子八
,号为“八龙”,其中荀崧乃“第二龙”荀绲之后,为其子荀彧玄孙;荀组则是“第六龙”荀爽玄孙。所以理论上来说,荀藩、荀组一系的排位是比较低的,荀组本
甚至未必如其侄荀绰,而荀崧在目前还活着的荀淑后代当中,排位则最靠前。
——就好比裴该虽然比裴嶷、裴粹都矮着一辈,若论主支嫡系,那俩是不能跟他争的。
然而大家族内部权力的转移,并不纯看血统远近,荀藩兄弟为先吴王司马晏的连襟、今天子司马邺的舅父,自可称尊——荀崧的夫
常因此而不满,就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拿话怼自家老公。
荀灌娘才刚生完孩子,
绪正在不稳定的时候,更是和老爹大吵了一架。荀崧不畏其妻,见到闺
光火,却难免手足无措,最终只得退让一步——就算猫儿是我的从侄
好了……
随即赶紧转换话题,问起未婚夫的
况,见在何处,当听说杨清跟随甄随出征去了,不禁顿足,责备
儿:“汝既保
猫儿,何不使其嫁一士
,而要许以武夫?即许武夫,何不使留居长安,而要放之于外?战场之上,刀箭无眼,设有损伤,岂非害了猫儿终身么?!”
裴该在门外听得父
二
争吵,不禁慨叹道:“正所谓‘忽见陌
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转眼,就见胡飞跟在身后,手执纸笔,正在疾书。裴该倒不禁吓了一跳,急忙摆手:“我非
君,卿非起居郎,何必一言一行,尽皆记录在案?”
胡子云躬身道:“因明公此十四言颇有
意,恐欲成诗,是故记录之——裴长史吩咐,凡明公诗作,都须记下,以备将来结集刊印。”
裴该心说我的“诗作”?那基本上就没有几篇真是我本
的创作啊!自己抄袭“后
”作品,有时候是为了应酬,有时候仅仅有感而发,借之咏志罢了——比如这回——虽然说理论上绝对不可能被
揭穿,但若真的结集刊行,自己脸上难免会感觉燥得慌啊!赶紧吩咐胡飞:“我无文才,卿等皆知,偶尔为一二韵语,何能
大家之眼?不须记,不必记!”
他不打算掺和荀氏父
的争论,也没有打圆场的能力,
脆复归书房,审阅往来公文、
报。当得知甄随兵至洛阳,朝廷加其镇西将军号,并且仪同三司之后,不禁勃然大怒,拍案道:“这蛮子怎敢便受?难道连推辞都不会么?!”
翌
与裴嶷、陶侃等
商议,陶士行只说:“可见朝廷望援之切也。”裴嶷却道:“朝廷此举,分明拉拢甄随,欲分化大司马三军,明公不可不虑。”荀崧时亦在座,他久在洛阳中枢,在这件事
上看得要更明晰一些,就说:
“此必泰章叔父之意也,且必得祖士言之首肯。我若在朝,必能制其事;自我辞归,梁司徒势单力薄,乃使朝廷终下此命。虽然,甄某不辞,其心大是可虑,文约不可不防。”
有些事
,大庭广众下当着众
之面,不便
言,裴嶷后来找个机会,私下里对裴该说:“所谓‘祸兮福之所倚’,朝廷独命甄随,而不及从征诸将,或者反使诸将更归心于文约,亦未可知……只是甄随既得开府之命,则与诸将不同,异
或不便驾驭,不可再纵放于外了……”
裴该沉吟不语。
裴嶷劝说道:“文约,当断不断,必受其患!我固知文约
甄某之勇,不忍弃置,然军中可无彼一
;若然过于放纵,反使诸将吏心寒,则唯其一
,可使尽统三军否?”
裴该道:“然而甄随无过,如何责罚?难道要责他不辞朝廷之诏命么?”
裴嶷冷笑道:“若固欲责之,岂虑无由啊?”
裴该紧咬牙关,点了点
,说:“彼若有罪,我必严惩;若其无罪,纠责细过,反易伤诸将吏之心。叔父之言,我知之矣,且看东方战事如何,再做定夺吧。”
大约十天以后,几乎同时两份奏报快马送至长安。先一封奏报从西河来,刘央等禀奏,说已大
石生,
介休而下阵,正在分派兵马,抄掠其境内,并迫徙晋
于平阳。裴嶷、陶侃等
都向裴该表示恭贺,随即陶士行喟叹道:“竟然送石生

面,欧阳根之计何其毒也!”
裴该心说听你所言,大概也不知道诸葛亮曾经玩过这种花样……随即又听裴嶷道:“前此石虎
于平阳,大徙永安、杨县等处民众于西河、太原;今所复掠,不过十之二三。倘若石生终不敢再战,乃可命刘央等继进,彻底蹂躏西河,甚至于进迫太原……”
裴该不禁慨叹道:“虽然为国,不得已而为之,终究百姓被难,反复
迁,就中不知多少家庭因之而
……”
陶士行拱手道:“明公仁厚,怜悯百姓如此,实使我等汗颜。然而今当虑者,并非百姓,而是战事。”说着话展开地图,指点着对裴该说:“请看,谒戾山北有小道,连通上党、太原。想必石生遇挫,必向上党支屈六求救,则若刘央等绕过介休,
敌境,甚至进抵九泽附近,则恐遭到上党羯军之突袭,不可不虑。”
所以他的意见,是晋军止步于介休城下,可以抄掠附近乡村,却千万别再孤军
了。
裴嶷就问:“刘央等请求增兵之事,当如何答复啊?”
刘央大胜一场,把石生
介休城内,不敢再出来野战。但介休本来就是西河要隘,再加上晋军兵力不足,想要强攻而克,难度是相当大的。是故上奏中就请求长安因应形势变化,急发援军,若有一两万兵马增援北线,他们保证必在三个月之内攻克介休,进而夺占整个西河郡。
陶侃道:“西河与太原,其实一体,两郡之间无险可恃,则若得西河而不进取太原,攻守之势反倒于我不利。而太原复以上党为其屏障,若取太原而不得上党,也非长治久安之策。故侃以为,须再积聚,以期一举而定全并,此际则无论取西河还是太原,皆非善策也。”
并州这几个郡,就好象一大块犍子
,内中都有筋连着,咬不断、撕不开,要么一
吞下,要么继续积聚,等待机会,想要逐步蚕食,反倒容易把己方置于相当不利的态势之下啊。
裴该点点
:“陶君所言是也,如今长安粮秣尚不丰足,恐怕不能支应数万大军远征,进取全并之事,须得押后……”他心说我怎么自从进
长安以来,几乎年年都处在粮秣不足的状况之下呢?这打仗确实是烧钱的买卖啊……
便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