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到了那时候,美国院线行业进
存量博弈期,呈现出票房、观影
次、
均观影次数三大指标基本稳定、窄幅波动的特征。北美票房总收
在009年跨越100亿美元大关后,其后每年票房收
始终在约105-110亿美元间窄幅波动,同时,年观影总
次始终稳定在13亿
次上下,
均观影次数则为4次左右。从北美地区的经验看,票房收
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效应,进
存量博弈期后,收
增加及渠道下沉对观影需求和票房收
的提升作用有限,影片质量成为影响观众走进影院与否的关键因素。
同时,经过兼并整合期后,院线行业进
寡
垄断阶段,regl,mc和cemr成为北美三大院线寡
,015年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183%、17%和1586%。即使进
存量博弈期,并购整合扩大规模仍旧是院线经营的重要战略,三大寡
总集中度达50%以上且在持续提升。而且在更遥远的016年,mc还会宣布将以1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院线crme,大型院线进一步筑高竞争壁垒,形成规模化效应。
在这种
况下,想要继续新建院线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别说周方远现在没钱,就算周方远有钱,这件事也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不仅仅要考虑到市场规模的问题,同时还有一点最现实的,那就是反垄断法里面鼎鼎有名的派拉蒙条款。
何为派拉蒙条款呢?简单来说,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可以是一家公司,但院线却必须是另一家公司,不能形成一条龙的形式。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从1938年持续至1948年,牵涉到当时好莱坞八巨
的大官司。
当时好莱坞的五大巨
,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旗下的电影院占当时美国电影院总数量的17%,而利润占比却高达45%。加上三小巨
,环球影业、哥伦比亚和联美公司,这八家影业
控着当时美国最主要的发行渠道;好莱坞最家喻户晓的明星亦聚集在他们麾下。
为了将利润进一步最大化,当时派拉蒙的老板想出了捆绑预购的发行方式,强制电影院一次
预购多部电影从13部到5部,甚至104部,否则不予销售。预订的多部电影中,除了有大明星出演的大制作,更多的是b级片。此外,预购的多部电影中,有很多是买方看都没看过的,其中一些甚至还没开拍。买方除了电影类型、男
主演和简短剧
介绍外对其余更详细的内容一无所知。在黄金年代初期,像派拉蒙影业这样的大制片厂,以及正在崛起的华纳兄弟影业,对捆绑预购极为依赖。
捆绑预购对于巨
影业的好处在于,即便是自家产出的最烂的片子,他们也能够为其找到销路。这实际上是将电影拍摄投资的一大部分风险转移给了独立展映商。加上八巨
对发行渠道的联合
控,独立电影的发行被设立了种种不合理的准
门槛。这样的竞争环境从长远看来极为不利它加剧了独立制作
和独立展映商的生存困难,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许多独立电影院的关闭。所以在1938年7月,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司法部对八巨
提出了反垄断诉讼。
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大公司可以在发行制作方面发力,也可以和院线私底下联系,但院线公司必须要保持“独立”,绝对不能和制片方发行方产生任何
权方面的联系。
所以想要在米国搞院线,不是不行,但一来市场有限,如今三大院线已经抢走一半的市场了,其他院线
场也
不过三大;二来呢,因为有派拉蒙条款的存在,所以周方远名下绝对不能有任何米国本土的电影公司,他如果想买迪士尼,那就和院线无缘,如果想要做院线,那他就不能买任何电影公司。但傻子也知道迪士尼要比院线好啊,毕竟迪士尼也是如今的八大电影公司之一,又不用担心会被对方故意卡脖子,所以说到底,投资迪士尼才是最好的方式嗯,如果有钱的话。
商量好了合作协议,周方远终于放下心来,又和艾斯纳聊了一会儿,他就和卡梅隆一起离开了迪士尼。
路上两
又商谈了一些东西,确定了未来的合作方向后,第二天,周方远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他还有很多的事
要做,在这边已经耽误了挺长时间了,他必须要赶快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