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
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
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
于胃,游溢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
体水
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
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
水肿、心源
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
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
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
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
“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
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
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
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
关注和瞩目。
《内经》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
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
、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
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
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
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
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
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
都是天地
阳二气
合的产物。
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
。《黄帝内经》把
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
始生,先成
,
成而脑髓生。骨为
,脉为营,筋为刚,
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
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
始生,先成
,
成而脑髓生。骨为
,脉为营,筋为刚,
为墙,皮
六、形神统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