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
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
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
都是天地
阳二气
合的产物。
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
。《黄帝内经》把
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
始生,先成
,
成而脑髓生。骨为
,脉为营,筋为刚,
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
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
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
神统一于形体,
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
就得死。如《素问·汤
醪醴》和《素问·逆调论》。《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
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
合一的思想体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
、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
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
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
到理
,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
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
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
于胃,游溢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
体水
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
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
水肿、心源
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
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
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
“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
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