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从全球穿越开始 > 第一八六章 无人接收

第一八六章 无人接收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应允者,不能完全出家;

有子年幼者,不能完全出家。”

“所以,她这是完全多虑了,在儿们长大之前,甚至在她和我的儿们应允之前,都是不能完全出家的。”

李潇潇心思机敏,只从刚才知客僧的一些不完整的讲述中,已经略微窥见了当下寺庙修行的门道——嗯,他们的修行不在修为上,而是心上,比如知客僧依然是个没有修为的普通,但心的变化又确凿无疑的给他的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才是他们能够接触到,也最能改变其生的一种修行。

李潇潇猜测,现在的僧们在世的种种义务责任没有尽到之前,都是不能完全出家的,但这种不完全出家应该也有具体的区分。

比如知客僧现在只能每月花十天在山上修行,二十天必须下山履行尘世的种种义务,为子,为夫,为父,乃至为一个炎夏子民。

而当他尽到的义务越多,代表他在尘世的责任越少,牵绊也就越来越少,那么在山上修行的时间很可能就会延长,在山下履行尘世义务的时间就会越少。

也就是说,现在的出家不是如文史典籍中那般一刀斩断尘世一切,发一剃,尘缘就了,断尽尘世一切,可现在却不是用斩,而是用“尽到”用“履行”,履行一项断一项。

所以,若是知客僧完成了生育子的应尽义务,那很可能他在山上修行的时间就会变长。

现在,他生的重心还在山下,而随着他一项项义务的完成,他生的重心就在山上了。

他妻子显然是看透了这点,直接来了个“打断”。

看着在前方默默带路的知客僧,李潇潇其实很想问问他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不过,看他对于妻子的做法也不是特别抗拒,有种顺应自然的意思。

像是定下目标便埋去做,一条一条,一件一件,最终能做到哪一步,能否做成,受阻于哪一环节,都给了天意,他并没有太过纠结于此。

想到这里,她嘴角忽然泛起一抹笑意。

因为她想到了一个文史典籍中看到的词语,着相。

刚刚她就是着相了,而这位知客僧仿佛有点不着相的意思了。

她发现,自己所见的寺庙和僧与书中读到的好像有很大不同,但内里又有一些思维是一致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

忍不住又问:“我在书中看到,除了合十礼这个标志礼节,你们好像还有个同样很有标志的佛号,‘阿弥陀佛’,好像无论什么场景,念出这句都会很应景,咱们谈话这么久,我怎么没听你念过一次?”

知客僧道:“李居士应是看的天变之前的典籍吧?”

李潇潇颔首。

知客僧从袖中掏出一本书,递给李潇潇道:“真要说来,这牵扯到天边以后两百多年的佛学变迁,李居士若是有兴趣,这本书应该能够帮您解惑。”

虽然天色昏暗,上山台阶上隔很远一段距离才有一盏昏黄的灯光,但对李潇潇而言,自然毫无难度。

《三次座谈会议概要及佛学变迁概述》

不错,很有炎夏特色。

只是看这个名字,李潇潇就知道这册子出自哪里了。

果然,他在封面下方看到了熟悉的几个字样,炎夏商务出版社。

李潇潇将这本书装进储物袋,又问:“我在州城似乎从没见过什么寺庙,就是这里之前也没有听闻,怎么感觉像是突然冒出来似的?”

知客僧知无不言道:

“这个公山寺确实才建起来没两年,那时您已在州学高就,自然没注意到。

至于您在州城没有见过,我给您的书也能得到答案。

我记得第一次座谈会里就有一位领导讲了一句很刻的话,‘佛学要为炎夏服务,而不是炎夏为佛学服务,不能为炎夏服务的佛学,不是好佛学’。

所以,佛学、寺庙、僧众的发展,要与炎夏的大势发展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

听他说这最后几句,李潇潇有种听学校领导讲话的既视感,心道,可能是各种佛学会议开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把领导的一些语录给活学活用了。

“从炎夏大局来说,府县以上的大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神文化活动,们的神需求可以从许多渠道得到满足,文艺表演,集体活动,琴棋书画,诗歌比赛,从青少年到老年,他们的神生活都丰富多彩,能够得到极大地满足。

所以,那里不需要我们,至少在现目前,我们是没必要把力用在那些地方的。

而乡镇以下的况则不同,特别是村寨中上了年纪的老,子要么在田里劳作,更多的则在城里,乃至迁移去了远方,没有专门的陪伴他们,虽然他们在物质上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可他们的神生活却是非常空虚的。

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同样,能够帮助广大偏远之地的老们得到一个平安喜乐、充实无憾的晚年,作为学佛者,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与功德。”

听到这里,李潇潇忽然怔住。

一是被知客僧话语中的格局所打动,当然,这很可能是又是他活学活用了某次佛学会议的领导讲话,不过,能从他中说出来,也大约能够看出他本胸中的格局。

另一个就是她听到“功德”二字心有感触,在气运显世的当下,功德二字无论对任何来说,可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魔力,就是不知道他中的功德和气运规则中的功德是不是一个功德,不过,再一想,此二者在这种况下似乎本来就是二而一的事。

若真如知客僧所言,帮助大量山居的、神空虚的老得到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是寺庙僧众的佛家功德,道气运也同样会不吝赏赐下道功德吧。

彼功德便也成了此功德。

不知不觉间,两已经走上了山顶平台,来到了中央大殿门外。

一群周边村寨,十里八乡的老们聚在大殿之中,每都盘膝坐在一个蒲团之上。

闭目静坐,心灵沉静。

仿佛已经睡着。

但李潇潇知道,没有一睡着,反而心灵格外的清醒,空灵。

在主殿讲经坛上,盘膝坐着一位老僧,应该就是知客僧中所说的“大法师”。

他穿着黄色僧衣,披着赤色金线的袈裟,面容安详沉静,脑袋锃光瓦亮,仿佛会反光。

此刻,他也没有说话,与大殿中所有盘膝坐在蒲团上的老者一样,微闭双目。

大殿之中,一片安宁祥和。

只有一个声音。

那就是老和尚手中轻轻敲响的木鱼声。

他敲的木鱼有种很奇特的韵律,不仅没有让空间显得吵闹,变成杂音,反而让这一片空间变得更加安宁。

每敲一下,仿佛所有心中的尘埃泥垢就会被一泓清水冲刷掉一些,净一些,清爽一些。

早在上平台之前,李潇潇和知客僧就已经闭嘴,此刻,全都安静的站在门外,没有发生打扰殿内的修行。

李潇潇也好奇的打量着整个大殿。

大殿非常巨大,也很高。

但殿中却很空旷,没有供奉一尊佛像。

在她读过的文史典籍中,佛家的神祇可是非常多的,嗯,他们不称神,而是各种佛,菩萨,罗汉,真要排下来,别说这样一个大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