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小伙伴为了捞菱角掉进水里了,只怕锦婶不会轻饶了他们。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似锦冷着脸吩咐几个长工,把这几个小调皮的父母叫来。
有两个孩子的爹就在似锦家
活,这时早就跑来了,对着自家的小调皮就是一顿胖揍。
似锦也没拦着。
这几个小男孩最不听劝,别的小孩子让他们不要再捞菱角,摘莲蓬,
家就不敢来了。
就他们几个胆子大,还敢来,再不胖揍一顿,他们以后还敢玩水,谁能保证不出事?
另外几个小男孩被自己的父母接走,回去也是一顿胖揍。
似锦又命
把水塘里的菱角全都打捞上来,让全村的孩子来领。
没了菱角,这些孩子估计就不会再来她家水塘了。
她真怕哪天哪个孩子淹死在她家的水塘,她会吓得月经失调的好吗?
啊!忘了自己病还没治好。
似锦给古老夫
那边准备的中秋节礼物格外丰盛。
虽然古老夫
给了良笙贴子,欢迎他们随时上古府做客。
但是他夫妻俩
都有自知之明,
家那么做只是客气而已。
如果他们不知天高地厚真的跑去,是会被主
嫌弃的。
所以给古老夫
送中秋节礼,礼到就好,
就不必去了。
似锦特意派了青山去给古府送礼。
所有下
,他最机灵,也最会说话。
似锦的礼物里面,最出众的就是她做的各种月饼和西式小蛋糕。
古太仆年纪大了,牙
不好,似锦的月饼是蒸的而不是烤的,吃起来特别松软。
西式小蛋糕就更松软了,
一抿就化,而且唇齿留香,古太仆老两
都
吃。
古太仆一高兴,回了不少点心和布匹当回礼。
加上之前古老夫
送的布匹,似锦觉得至少五年不用给她夫妻买高级布料了。
送给包主簿家的中秋节包家也安排了回礼,不再像以前高高在上的对待似锦两
子。
似锦夫妻今非昔比,攀上了古太仆,包主簿哪敢小瞧?
似锦让乡亲们种的秋西瓜不到九月就全都成熟了。
为了让乡亲们的西瓜长得好,似锦经常给他们做指导。
鸿运酒楼靠卖西瓜挣大钱,这事早就从县城传到了荷花镇。
在似锦和乡亲们的秋西瓜生长期间就一直有县城和镇上酒楼的掌柜和水果贩子前来洽谈。
乡亲们见似锦不和任何酒楼的掌柜和水果贩子签定合约,因此也不和任何酒楼的掌柜和水果贩子签订合约。
所以西瓜一成熟,不少酒楼的掌柜和水果贩子蜂拥而至。
虽然已不是新型水果,并且几乎全村
都种了,但是量也不是很大。
再加上村民们齐心合力讨价还价,西瓜全都以一两银子一斤的价格卖了出去。
似锦目瞪狗呆,想当初她一斤西瓜卖一两银子不知费了多少
舌,而乡亲们轻而易举就把价格抬到了一两银子,这还真是
多力量大。
邓掌柜得知还有秋西瓜,一个劲的埋怨似锦没告诉他。
不然他留的那么多西瓜籽可以种好多亩西瓜,就不用仍旧花高价买她的秋西瓜。
似锦讪笑:“就让我再挣你几个西瓜钱,从明年起就挣不到这个钱了。”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卖西瓜挣了百八十两银子,乡亲们全都喜气洋洋的。
大家也没什么好谢似锦的,把自家的公
或者已经不下蛋的老母
抓一只,捆了脚和翅膀,往似锦家门
一扔就跑,生怕她不收。
有的家里穷的舍不得送公
和老母
的,也要把自家攒的
蛋送小半篮子来。
村里
都知道似锦
吃野果野菜,不少村民嘱咐自家的孩子,上山捡柴时看见野果野菜摘些回来送给她。
似锦家门
好长时间都有村民偷偷放在门
的
、
蛋啥的。
光
前前后后就收到八十多只,虽然良笙是
食动物,但是让他天天吃
他也受不了,似锦便把那些
用笼子养起来,慢慢吃。
似锦家的那两亩秋西瓜虽然比春季西瓜产量低了不少,可也结了五千多斤西瓜,加起来也有上万斤。
但她只卖了九千斤,余下的一千多斤全自己和家里的下
吃了。
一来为了留种,二来她要西瓜皮做西瓜糖。
她可不会拿
家啃过的西瓜皮来做西瓜糖,而是把西瓜切成两半,挖出西瓜瓤放在碗里分给下
们吃,这样西瓜皮就不是啃过的。
西瓜糖做起来很简单,把西瓜皮去皮,然后切成厚半寸,长两寸半的长条。
加上白糖抓匀,然后置放至少六个时辰。
为了以防时间长了放坏了,可以制冰来冷冻。
等用白糖腌好了,倒
锅中,先大火充分煮沸,煮掉水分,等变成黏稠之后,转小火。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一大锅西瓜糖翻炒起来不容易,幸亏有青菱打下手,光靠似锦一个,很难做出一大锅西瓜糖。
西瓜糖虽然甜腻,可是又带着西瓜皮特有的清凉,味道还是不错的,就是不能放太长时间。
最多只能放一个月,这还是在密封的前提下。
似锦做好西瓜糖,就带着青菱去了邓掌柜那里。
在古代,有钱
才吃得起甜食,穷
一年到
也吃不到甜食。
似锦觉得甜得发腻的西瓜糖,邓掌柜却
吃得不得了。
尝了几块西瓜糖,邓掌柜笑了笑:“你这西瓜糖虽然味道不错,但是我家没开蜜饯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