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六章 求豆麻袋!

第六章 求豆麻袋!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大的屋子里塞得满满当当,不仅挤进了十几个,桌上、地上摆满了村民送来的各式礼物,甚至外还栓着两只正咯咯叫的母。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村子里的郎中有资格拿到这样的待遇,昨朱杰抬回去奄奄一息,今已能说话了……李善心想,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的体质说不定更强一些。

坐在主位的朱氏笑着和众寒暄,不时提起……早年就教导儿子,要以义为先,路遇此事不肯相救,此失义也。

一旁有个青年笑着说:“大郎,昨那肚兜还回去没?”

屋内登时哄然大笑,一族之长的朱玮都笑得喘不过气来,李善忍不住甩锅,“是朱八……”

站在门边的朱八立即高声打断,“是你让我去拿的!”

李善都被气笑了,正要掰扯个清楚,一个小小圆圆的光脑门突然从门外冒了出来。

小和尚拉着李善的衣衫,眨着眼问:“大郎,八兄说昨你去了平康坊,那是作甚的?”

屋内安静了片刻后又是一阵笑,朱玮忍笑将都赶了出去,对朱氏说:“大郎也十六了……他这等身份,娶妻不好说,要不先纳妾?”

朱氏有点意动,看了眼李善。

李善无所谓的耸耸肩,“娶妻娶德,纳妾纳色。”

朱氏拍板道:“那就先挑两个丫鬟。”

平康坊那个小妖倒是不错,李善有点惋惜,可惜是教坊司的,自个儿可没本事弄出来。

又闲聊了一阵,朱玮脸上浮现愁容,“今听得消息,若东山寺被裁撤,寄托田产户主需出丁应府兵,还要补缴四年税赋……”

“四年税赋?”朱氏气极反笑,“不过四五年光景,西京府库的麦粟都用完了?”

屋内陷了沉默,片刻之后,朱氏才开,“实在不行,到时候我去……”

“朱家沟两百三十户,他能管得了几个?”朱玮摇道:“到时候你若不肯……等战事歇了,就回岭南吧。”

朱氏斩钉截铁道:“不回岭南!”

一旁的李善将手里的黄豆从左手倒腾到右手,再倒腾回左手,耳朵竖的尖尖的,母亲和朱玮可不会在前身面前说这些话。

“大郎?”

李善对母亲露出个温和的笑容,“孩儿知晓以前错了,今后都听母亲的。”

朱氏露出个满意的笑容,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丈夫的子来说,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

不过,李善的确不想回岭南。

要知道这是长安,是大唐的长安,是诗酒风流的长安,这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

这是贞观之前的长安,是即将开始贞观之治的长安,是即将威服四海,力压天下的大唐京兆长安。

脑子进水了才会回岭南!

如今的岭南是什么存在?

直到北宋年间,岭南还是贬谪官员、流放犯的主要地点,差不多和清朝的宁古塔一个意思。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后世还以为苏轼是在赞美岭南呢……

“何时查验尚不知,倒不是十大德,据说是个挂单的外地高僧,法号玄奘。”朱玮丢下这句话起身离去。

李善龇牙咧嘴,居然是御弟。

……

母子俩相对而坐,桌上摆着两碗粥,黄橙橙的,看起来是小米,实际上这是粟米,这个时代关中最主要的粮食之一。

留在长安,不登裴门。

自从昨晚李善做出这样的保证后,朱氏脸上渐渐有了些暖色,但正在食不下咽的李善随提到做些买卖,赚些银钱的时候,朱氏的脸色又难看起来。

“不能经商!”朱氏斩钉截铁道:“一旦经商,后难仕途!”

看李善懵懂模样,朱氏冷哼道:“河东裴氏,好大威名,若不能出地,他何以扬志?!”

明白过来的李善笑着劝道:“母亲,他走他的阳关道,咱走咱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

朱氏拍桌喝道:“难道你忍得下这气?”

心脏似乎蜷缩起来,一恨意涌上心,这是原身使然,李善努力抑制这绪,在没有实力的时候,任何复仇的举动甚至念都是愚蠢的。

前世李善一个最好的朋友在喝醉之后曾经说,你取错了名字,声声与为善,实际上是个老银币。

那边朱氏喋喋不休的骂着裴家和李德武,又说起等寺庙裁撤后落户朱家沟,购置田地……这是母子俩落户关中的好机会。

“如今中原已定,但河北大,而且边塞难宁,正是建功立业之时。”

“母亲,我是独子……”李善有点坐立不安,府兵制是不挑独子的。

这个时代伤风感冒都可能一病呜呼,让我上阵?

那我记的那些唐诗怎么办,英雄无用武之地?

“无妨,到时候不以府兵出征。”朱氏看上去很有把握,“裴世矩已然年迈,子嗣亦无有才名者,李德武绝难身登高位!”

李善叹了气,老娘这是铁了心要给那位负心汉来个马前泼水。

一顿饭吃完,李善又问起寺庙裁撤之事,朱氏不耐烦的随说了几句,又道:“如若寺庙裁撤,需缴纳四年税赋……”

朱氏有点为难,如若自己要落户朱家沟,就必须和村民一起缴纳四年税赋,否则户籍这一条很难越过,但一路北上途中,盘缠已经用的差不多了。

对于这一点,李善这个穿越者倒是有办法。

“李家大郎?”

外面传来朱八的喊声,李善笑着迎出去,“都磨完了?”

“喏,桶里都是。”

李善蹲下身闻了闻,好浓郁的豆浆味啊,不过有丁点儿腥。

不要紧,烧沸后就好了。

“大郎,这是什么?”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小和尚一把扯住李善的袖子。

“待会儿让你尝尝……”李善有点发愁,这小和尚跟个十万个为什么似的,碰到什么都要问,还不挑场合。

李善前世出生就没了娘,还没满岁就没了爹,只有爷爷,种地是活不下来的,是靠着一间豆腐坊才勉强过子,对做豆腐自然熟悉的很。

虽然弄不到合适的卤水,但石膏也能用,只不过要试试调整比例。

“哑叔,火小点。”

灶台后的哑叔抽出两根柴,他就是那天将上吊的李善就下来的老仆,天生的哑,朱氏北上长安,一共带了五个仆,四个都跟着李德武跑路了,只有哑叔留了下来。

将配好的石膏倒下去,用勺子搅拌均匀,李善仔细看着锅内的豆浆渐渐凝固,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少了……这是豆腐脑啊。”

在长安城内,李善除了平康坊,特地去东西市转了一圈,又找打听过,这才选择去买石膏。

虽说豆腐传说是西汉淮南王发明的,但至少在唐朝还没流传开。

这玩意不贵重,但短时间内凭此赚取第一桶金,还是不难的。

反正李善也没想着凭豆腐发家。

看看锅里的豆腐脑,李善琢磨了下,心想先试试看。

没有酱油,就加了点酱汁,这时候盐还是挺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