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春风1991 > 第208章 1992年的元旦

第208章 1992年的元旦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大孙子是大学生,还是县里的状元郎,没有文化的姚王氏对此没有太的概念,但是大孙子开上小车了,她对这个是有清晰概念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大孙子赚大钱了!

这种四个子的轿子,全村只有二大队的姚水生才有,听说花了好几万块钱!

好几万块钱啊!

那得种多少年的地才能挣到手?

围观的村民里有不少去过县城的年轻,都说大孙子这种小车少说也要十几二十万,县长才坐得起的。

这一下,姚王氏的概念就更清晰了。

于是对姚振华这一家子的态度转变。

姚远费解的是,和许多相反,她是偏儿们的,尤其偏三个大姑,对排行老四的儿子姚振华却是较差的,而对姚远这个大孙子,不算差,但算不上好,因为更加疼三个大姑的儿子儿。

不管如何,上辈子有再大的怨气,此时的姚远也不会放在心上了。

他知道要做什么,心里是有准备的。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祭品准备好,用一副担子挑了起来,姚远要挑,姚振华死活不肯,姚远没办法,只能拎着装有鞭炮的袋子跟在后面。

姚丽是不能去的,不是小姑娘了,早晚要出嫁的不能进祠堂,那是家的。老妈是要去的,因为是嫁进来的。爷爷肯定是要去的,也是要去的。

整个过程,爷爷叫什么姚远就什么,祭祖没问题,拜神仙就有点不符合爷爷老党员的身份了。

爷爷说,“这不叫封建迷信,这是风俗。”

一句话让名牌大学生的姚远哑无言,细细一想,可不是么。

想到村学校是爷爷一手建起来的,早就发展成了幼儿园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学校,姚远知道,读过私塾的爷爷在大是大非这些原则问题上,是有清晰的认识的。

回来的路上,姚远和爷爷走在后面。

爷爷拎着水烟筒,稳稳当当的走在田埂上,说,“我们姚家是个大家族,姚家村最早的祖先有四个老婆,第二个老婆一辈子没儿子,我们属于四房这一脉的,二队基本上是大房的,以前还有个三队,是二房那一脉,后来三队迁到了公路边,就是小姚村,小姚村有小部分是属于我们四房这一脉。”

“我们四房出才少,这么多年来考上大学的就几个,你爸那一代只有一个,你这一代有三个。”

“大房的才多,有一个当了市供电局的局长,他和我同辈,我比他岁数大,他叫我大哥。以前他读了初中读不下去了,那个时候我当大队书记,我就找了个名额让他去当兵。”

“在部队得很好,一开始给首长开车,后来提当了部,七几年的时候转业回来去了供电局,一直到现在的供电局局长。”

姚远来兴趣了,问,“爷爷,那我应该叫他二爷爷吧?他是正局长还是副局长?”

“应该退休了,我今年都七十八岁了,他应该是六十多岁了。”姚老爷子说。

姚远一愣,哑然失笑,“对,肯定退休了。”

“能不能再出个大部,以后就看你的了。”姚老爷子挥了挥手说。

孙子出生后,姚老爷子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孙子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工厂职工另一个是工厂临时工,他在儿子身上看不到希望了,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孙子身上。

大孙子考了县高考状元之后,老爷子激动得一宿不睡,看到了姚家出大部的可能了。

在他看来,成了状元郎,以后当个县长都是富余的!

的确如此,如果姚远选择从政,哪怕是以上辈子的能力,到退休混个副厅级是没问题的。

上辈子他在央企研究院混到了正处级,虽然不是政府部门,但也让老爷子甚是欣慰。

可以说,上辈子的姚远,是在爷爷和父亲的期望之下选择了进央企工作,一直到父母、爷爷接连去世,姚远才辞职下海。

这一辈子,这些问题不存在了。

父亲不会再和黑砖窑有集,不会像上辈子那样在倒塌事故中负重伤从而早早去世,母亲的病得到了很好的医治,一样不会出现上辈子那样的悲剧。

至于爷爷,姚远丝毫不担心,若不是父亲和母亲接连去世,老爷子白送黑发,姚远认为他起码能活到100岁!

上一辈子爷爷去世的时候是95岁高龄,没病没灾的,也就临终前一个月才进的医院。

老爷子现在身材很匀称,走路健步如飞,挑一百多斤担子气不喘脸不红,到底是年轻时打过仗的,身体素质杠杠的。

父母现在的年龄阶段是比较重要的,保证营养充足、心开朗很重要,姚远琢磨着给他们换个工作,归根结底,开心最重要。

回到家,姚远马上去找二爷爷。

爷爷的弟弟,一辈子无儿无,五保户,据说是因为当时穷讨不着老婆,后来况改善了一些,二爷爷却习惯了一个子,谁去说也不同意,就这么过了一辈子。

二爷爷对几个孙子辈都非常好,对作为长孙的姚远则是偏了,姚远忘不了,这一辈子更是要好好的报答。

一家在中午十二点后开餐吃饭,爷爷照例边吃边说村里的事,然后站在党员的角度进行评价或批评。照样不愿意上桌,照样在厨房里坐小板凳上吃,不管姚远和姚丽怎样劝说。

爷爷抽烟喝酒,顿顿都离不开酒,雷打不动一碗三两,偶尔高兴的时候会喝到半斤,今天就是这个偶尔。再多是不喝的,谁来谁劝都不喝。

当然,放眼整个姚家管区,没敢劝他的酒。

姚远不喝酒吃完就下桌,老爹、二爷爷、爷爷继续喝着。

姚王氏把他叫到偏房。

偏房是住的地方,最边上最小的房间,不是不让她住大房间,而是她坚决不肯。一些封建的思维在她这里已经是根蒂固了。

拿出十块钱塞到姚远手里,“新历年了,给你两角钱买糖果吃。”

农村里谈到钱的时候经常会说“两角钱”,不管是十块还是一百块,有自谦的意思。

姚远连忙塞回去,又拿出一百块钱塞手里,说,“,我不要你的钱,我现在会赚钱了,应该我给你钱花的,你拿着。”

“这是给你的,拿着拿着。”很坚持。

姚远无奈笑道,“好,你给我的我拿着,我给你的你拿着。”

没拒绝,把钱装起来,叹着气唠叨,“你现在开小车出息了,高陵那个的艰难啊,大儿子初中毕业没书读了,百姓又做不了,天天在外面混子,你高陵大姑都不知道怎么办啊。”

高陵是个地名,“高陵那个”指的是嫁到了高陵村的三大姑,三大姑的大儿子今年应该是二十六岁了。

“百姓做不了”指的是农活不了。

姚远笑着说,“高敏哥会有出息的,,你别担心。”

说,“二十七岁了,家孩子都好几岁了,他连个对象都没有。你高陵姑发愁啊,这怎么办才好呢。”

“昨天你高陵姑来了,说敏仔想买一辆车跑运输,就是二队姚水生那种车,要好几万块钱,我种那两亩地都不够自己吃的,平时是你高陵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