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却不知,丞相目视他领命而去时,心中亦是一声叹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仪知丞相厚恩待氐王符章,乃是千金市骨,让其他羌胡部落心慕而效仿之。然,授彼长子领义从将率,恐不利于我大汉矣。还望丞相思之。”
他受命时,乃是如此谏言于丞相。
此言无有不妥之处。
反之,颇为高瞻远瞩之意。
然,丞相含笑颔首之时,心中却是怅然不已。
他心中一直藏着的忧虑,因大汉被拘束在
蜀之地的闭塞,会导致群臣目光被束缚,终究演变成了事实。
连被他颇为器异的杨仪,亦不能幸免。
诚然,杨仪的谏言,乃是看事
走一步看三步,十分恰当。
然,于一国之宰的丞相而言,杨仪之言却没有
悉全局。
当郑璞提及,可否让符健任职义从将率时,丞相于瞬息间,便顺势将未来进军陇右后,如何让羌胡部落为大汉而战,心有所决了。
让符健领义从,与允益州豪族子侄出家资募部曲,有何不同邪?
羌胡部落也好,各部氐
亦罢,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益州豪族”而已!
正值大汉式微、逆魏强盛之时,当因势导利,尽可能将一切
力物力,悉数聚拢起来,用于北伐!
若不让利,益州豪族便不会竭诚效力。
若不让符健领义从,符章便不会内附大汉。
遏制益州豪族的权柄,乃是
后攻下关中后,方以迁徙离蜀地的方式而消其势。
而如今符章部落的族
,已尽数编
户籍矣!
只需数十年之功,他们便和大汉其他将门,没什么两样。
何忧
后尾大不掉?
且,君不见,逆魏据雍凉之地后,羌胡部落屡屡起兵反叛乎?
如若大汉与逆魏同,采取忧心尾大不掉而遏制羌胡部落的方式,哪怕他
兵出占据了陇右,此些羌胡亦会起兵叛我大汉。
试问,外有逆魏来袭,内有羌胡起事,陇右安能守邪?
再者,国战者,战争潜力乃是
与钱粮。
蜀之地的
,与逆魏相比,远远不及。
想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仅依靠
蜀一州之地,如何与逆魏争锋?
即使逆魏的钱粮消耗,与士卒的战损比,乃大汉的三倍,甚至五倍,早就疲敝的
蜀亦会被拖垮。
君不见,昔
先帝在世时的汉中之战,
蜀已然“男当战、
当运”邪?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厚德示之、以利益诱之,驱羌胡及氐
部落为我大汉所用?
且雍凉之地,羌胡
比汉家黎庶更众。
若是厚待符章,可令雍凉二州羌胡部落心慕我大汉,本就屡屡起兵反叛逆魏的他们,可令逆魏就此永无宁
矣!
不过八百义从,一门两侯的恩荣,便可诱发逆魏动
不安。
孰不可舍邪?
夫世
,林林总总,形形异异。
或喜清誉,或慕文学,或贪资财,或恋权柄,或好立功业,或苟活安身,或求擢门第,或求青史留名........
所求百般弗同。
若令
死力,当先令
得偿所愿。
不然,天下汹汹数十年,哪来不期而遇的喜从天降?
只不过乃是因势导利,蓄谋已久的水到渠成罢了!
更莫说,符章此番内附,已令大汉添户数千矣。
抑或者说,符章乃是将数万族
当成了筹码,与我大汉对换了一门恩荣不衰。
卿本良才,为何一叶障目邪?
目睹着杨仪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消失,丞相满心皆被缕缕寂寥所占据。
尤其是,丞相还想起了,前些时
因军辎调拨之由,杨仪与魏延二
,还
发了言辞冲突。
唉........
待收回视线,侧
往东而顾,见作辞别而去的郑璞,丞相怅然若失的双眸,方泛起了些许欣慰。
路途虽漫漫,尚有此子随于我后。
知我所忧,瞩我所虑,谋我所思,谏我所行,吾不孤行矣!
甚好。
然,丞相却不知,乃是误解了。
郑璞并无有他所思。
最初,郑璞谏言厚待符章与让符健领义从,并没有想到,如此可让雍凉二州羌胡部落心慕大汉,以及对北伐裨益等等。那时候,他一心所思之事,乃是自身觉得扰
了丞相的北伐大计,便责无旁贷的竭尽所能去弥补罢了。
焉有举一反三,如丞相般高瞻远瞩?
他非执国者,所思所虑,终究是不能与丞相并举的。
抑或者说,一直忙碌别事的他,并没有闲暇,去细细思虑兵出陇右之时,如何将羌胡部落绑上大汉北伐的战车。
他亦
耳,虽胸有筹画策算之能,却非无所不能。
嗯,他如今正赶赴成固县。
赴先前被氐王符章来依附,而耽搁的职责:佐魏延调度东三郡的战事。
自然,如此说辞是客套。
实际上,魏延是军中宿将,征战多年,调度战事何须他来多言?
此不过是此战乃他所谋所倡,丞相亦有心栽培,便遣他去观摩魏延调度罢了。
是故,郑璞沿途之上,一直在思虑着,如何与魏延相处。
这位素来以桀骜著称的汉中太守,前番首次谋面,便盛气凌
,让他心颇有不喜。
此番过去,得时刻提醒自身,需压制住
之刚愎,莫与魏延闹出冲突,而辜负了让丞相的悉心栽培。
然,颇为意外。
魏延对他的态度略有转变。
因他所携之
,以及天子新颁的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