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明鹿鼎记 > 【0635 大牢里的熊廷弼】

【0635 大牢里的熊廷弼】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等王化贞请求把后金军一举平时,熊廷弼上书说:“就请按抚臣约定的办吧,应及早罢掉我的官以便于鼓舞士气。”

这个时候,中外都知道经略、巡抚两不和,一定会坏了边疆的大事,大臣们的奏章天天讨论此事。而张鹤鸣笃信王化贞,于是想把熊廷弼拿掉。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员外郎徐大化顺承其意弹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罢免他必将有害于辽地战事。他们的奏章一并被发给各部,张鹤鸣于是召集大臣们讨论。说把熊廷弼撤职的有几个,其余大多主张让二各尽其职,共谋成功。正好后金军这时近西平,就停止了争议,仍然兼用他们两,责令他们共同努力,功罪一体。

没过多久,西平之围吃紧。

王化贞相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让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向前去作战。

熊廷弼也传令刘渠拔营赴援。

正月二十二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

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当时后金军在沙岭停下来不再向前来。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

城中一时大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

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江朝栋大声喊道:“事危险了,请你快走!”

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

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一举平,到来怎么样呢?”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说:“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关去!”于是把自己所领的五千由王化贞来殿后,把全部积蓄都放火烧了。

正月二十六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孙得功率领广宁城的叛将把后金军迎广宁时,王化贞逃跑已有两天时间。后金军追赶他们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没得粮食吃才回去。

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城为之震惊。张鹤鸣害怕了,自请前往察看军队。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朝廷逮捕了王化贞,罢了熊廷弼的官,让他听候查考。

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报上判决书,熊廷弼、王化贞都判了死刑。

后来快到行刑时,熊廷弼让汪文言用四万两金子贿赂内廷请缓期执行,后来却违背了四万金的许诺。

魏忠贤大为恼恨,发誓要尽快杀掉熊廷弼。

李岩与牛金星都听过熊廷弼的事,包括很多老百姓,都知道熊廷弼的事,对于同时抓了王化贞和熊廷弼,大家都是偏向于熊家的。

“熊兄台,真是不好意思啊,我刚才还吃了芝麻糊了眼,为难于你。”牛金星赶紧赔罪道歉。

李岩也道:“令尊熊大是大明少有的将才,我们都敬仰的很呐,真不该得罪于熊兄台的,请熊兄台千万不要见怪。”

熊兆珪赶忙说不敢当,没事没事云云。

韦宝暗忖熊廷弼真的是一个倒霉鬼,先是被王化贞拖累,再然后,他又不是东林党的,本来魏忠贤不该对付他的,可他偏偏瞎说什么四万两纹银的贿赂,许诺了又拿不出来,那不是找死吗?你许诺个一万两纹银,然后让亲戚朋友想办法凑一凑,说不定魏忠贤考虑你确实是没钱,也许就会动了恻隐之心,放你一马,给你弄个什么发配,就算是永久发配,能保住后也有机会翻身嘛。

只要保住了命就行,韦总裁对于历史上这些官场之事,还是略有研究的,发配之转眼间就招回来被重用,不是比比皆是么?

怪就怪这个老熊自己每步都走臭棋啊。

看着与熊兆珪说话的李岩和牛金星,韦总裁忽然想起了什么?

这李岩和牛金星,不会就是李自成后面的谋士吧?

对呀,我咋把这茬给忘了呀?

呵呵,今天随便出来逛个街,居然碰到了这两位,也当真是缘分了。

不过,韦总裁也不知道该如何问他们是不是李自成的谋士,毕竟历史还没有发生啊?没法问嘛。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物。河南开封府杞县,天启年举。李家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又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暮途穷,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连续不断的天灾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惨状让天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赈灾之事发生之后不久,杞县就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明史·列传第197》是这样记载的:“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李岩伙后,就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杀,收心以图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一些舆论宣传的奥妙,他派扮成商,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就是在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从此走出隐伏商雒山中时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的转机。完全可以说,崇祯十三年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本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如何呢?“自成见疏,不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