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望族 > 第663章 向海而生(四)

第663章 向海而生(四)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寿哥的脸色难看起来,“那么,德府占了良田,百姓流离失所,老先生以为如何处置?”

李东阳心下暗叹,中只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倘诸藩不稳,百姓只会更苦。

“元年时皇上已发明旨征各王府每亩税银三分了,此番便让御史清查田亩及税银,让德府补来,再下旨申饬便是。

“令当地州县好生安抚百姓,或令百姓佃田,或鼓励垦荒,辅以惠民之政……”

寿哥没好气的哼了一声,道:“百姓哪里还敢在兖州垦荒?不怕垦好了又被强占了去!如今倒是都跑登州讨饭去了。”

李东阳一时语塞。

“登州倒是有荒地。”寿哥声音放缓了些,但仍语气不善,用那市井痞气气道,“可这边开了荒,那边再遣回原籍,白出一回力不知道便宜了谁去,谁还肯?”

此言一出,几位阁老便都明白了小皇帝的意思,不动声色的觑着王华与杨廷和,心说这是要给沈瑞拉丁了。

当然,刘宇是看向刘瑾的。

刘瑾现下是要挑得德王、淳安大长公主与李东阳的矛盾,德王的地没种才好呢!

遂摆出坚决站在皇上一边的态度,刘瑾凛然道:“万岁爷说的是极!谁垦荒垦出来的地就是谁的——百姓都只认这个理儿。若是这都不能保证,不是让天下小民都惶惶不安了?”

刘机原也是詹事府少詹事,与杨廷和同事多年,莫逆,如今杨廷和又兼掌着户部,因此他自然要为杨廷和的婿说话。

对此他也早有腹案,登时便侃侃而谈:“正统四年,英庙就曾下令宥免各处逃户罪责,准许于所在地附籍。

“至于有愿回原籍复业着,免粮差二年,往年拖欠税粮全部予以豁免。”

“成化六年,宪庙也曾准奏,流民有愿回原籍者,沿途官府供给粮,原籍配给房、子粒乃至耕牛,仍给原田,优免粮差五年。”

刘机自见了誊抄的沈瑞密折,回去就将相关的卷宗都翻了个遍,此时说出来的皆有旨意、实录可查。

莫说没辩驳,便是有提出异议也是驳不倒的。

都说故土难离,其实百姓但凡有一条活路,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既逃出来了,便是家乡没活路了,平白遣回原籍,谁也不乐意,因此先前朝廷为了招回流民,通常是会许下许多好处的。

如今也是一样。否则,就是要让流民留在所在地了。

寿哥闻言脸色由转晴,道:“如此,便依英庙正统朝先例,免兖州逃户罪责,准许于登州附籍开荒,新垦荒田免粮税三年。”

还能说什么,只得称皇上圣明。

寿哥又吩咐道:“沈瑾,你为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此事要尽快妥善办好。登州特殊,要特事特办。”

户部清吏司确实是掌管各分省户、钱粮、盐课、钞关等事。

但问题是……沈瑾他是河南清吏司郎中啊!

沈瑾本还纳闷皇上点了自己来是何事呢,听了老半天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又想是不是因着……他与沈瑞的这层兄弟关系……

这会儿倒有些恍然,皇上刚赏了他的官儿,怕是没记住他是哪儿的。

沈瑾正尴尬着,刘机已替他说了话,说明沈瑾是管河南的,自家回去会让山东清吏司尽快处理妥当。

寿哥却大手一挥,道:“沈瑾,调任山东清吏司郎中。让山东那个管河南去。”

都是一惊。

那边刘宇已发声道:“陛下,沈瑾与山东沈瑞乃是兄弟,论理当避嫌才是,怎好让沈瑾管山东清吏司。”

寿哥嗤笑一声,指着杨廷和道:“那沈瑞这泰山还管着户部,是不是也要让杨阁老避嫌?”

刘宇被噎个窝脖,讪讪笑道:“自然不必杨阁老避嫌,皇上若如此说,臣也只好让犬子辞官回乡了。”

刘宇的儿子刘仁与沈瑞是同榜进士,被小皇帝点在前十之列,直接授官翰林检讨。

他这么一自我调侃,小皇帝便也不气恼了,哈哈一笑揭了过去。

沈瑾这差事调换便这样定下来。

刘宇垂了,毕竟,先前还有个布政使司右参政沈理,更是直管沈瑞的,这都不曾避嫌,区区户部一个五品郎中,避嫌不避嫌也无所谓了。

不过想到沈理,刘宇又不自觉看了一眼刘瑾。

山东左右布政使都被撸下去了,这种时候,绝不能让沈理这个谢迁的婿再进一步。

现在显然不是提这个的好时候,待回去可要慢慢商量。

原以为今的事儿就算商讨完了,德王的赐田有去查,登州的流民可就地附籍,小皇帝显见也要继续回校场玩儿去了。

不想寿哥却没有动的意思,反道:“借着这流民附籍,将另一桩附籍事也一并解决了吧。”

他挥挥手,让小内侍递上几本札子与众中叨念道:“为‘招商引资’计,拟许外地商贾子弟附籍本地科举:

“侨居本地二十年及以上者;置有田产若、商铺若、雇佣本地劳力若名以上,缴税满两年者;……”

寿哥这边才起了个儿,那边老臣们已纷纷道:“陛下,万万不可!”

“这不是纵容商贾冒籍!”

“其心可诛!皇上当下旨严惩献计之!”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是科举考试的舞弊手段之一,虽然朝廷处罚相当严厉,但,一直屡禁不止。

最常见的就是冒京城籍、冒边远山区籍的。前者是因京师的解额最多,后者是因边远山区的教学水平不行,中式容易。

士子们避难就易,是之常,也是冒籍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

而外地附籍应试实际上挤占了本地的学额和解额,自然也会遭到本地的阻挠抵制。

如此在当地引起重大纠纷也是屡见不鲜。

因而提到冒籍,众臣皆是厌恶。

寿哥似早有意料,摆手道:“都说了先看看札子条陈!不是如冒籍那般。”

“要求附籍者在当地有田有铺、又要求雇佣若当地劳力的,与当地有一定贡献的——如修桥铺路。如此造福一方百姓,附籍如何不可?”

“捐监你们不也没说什么吗?那年国库缺银子,户部还上条陈‘生员愿监者,廪膳百五十两,增广二百两,附学二百三十两’呢。”

“附籍者不享受廪膳待遇,相反要捐粟捐银,用以改善州府县学条件,资助贫寒学子。”

“中举可免劳役,但不免税赋,乃至中贡士、进士、为官,亦是如此。”

“肯花银子附籍之家,也不差银子。所谓招商引资,引得资助来造福地方,有甚不好?”

“至于强占地方解额,那就在地方额外加些解额好了。”

众臣直听得目瞪呆。

而寿哥掸掸衣襟,正色道:“朕拟暂设‘商籍’,山东商籍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属济南府学、登州府学兼管。”

山东,登州府城,沈府

“东家此举,只怕要惹来非议了。”早在沈瑞写札子时,谋主陈师爷就表示过不赞同。

“东家固然是为沈氏子弟打算……”在陈师爷看来,沈瑞出的这条附籍之策,就是为了方便沈氏子弟,尤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