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于道字的重新定义,听懵了的不止阮留之一个,还有诸糅真
。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至于其他
,则是听得有点迷迷糊糊,似懂非懂。
诸糅真
又为啥懵?
因为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一句就是明证。
可现在,郑
之却似乎把它给定义清楚了,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郑
之比李圣
还厉害?
这一结论是极具冲击力的。
因此,当阮留之已被回得哑
无言之后,作为道家最后底牌的诸糅真
终于憋不住了,出声道:“按郑公子的说法,跟
相关的,是不是就可以归纳到
之道里去?”
“那倒不是。”
郑经立即就纠正道。
“打个比方说,
饿了,就得吃东西,不吃就会死,
困了,就得睡觉,长时间不睡觉也会死,
渴了,就得喝水,长时间不喝水也会死,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还是属于自然之道,也就是天之道。”
为便于大家理解,他又举起了例子。
“但
饿了,去哪里找东西吃,是自己去找食物,还是去抢别
的吃,就属于行为规则,是可以规范的,所以应归
之道。”
他又补充道。
诸糅真
也被说得哑
无言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应该算是找到了郑
之说辞里的一点
绽,可经郑
之这么一解释,他就发现,那根本就不是
绽,还是在郑
之关于道的定义之内,只不过是被划分得更细致和准确了一点而已。
还是无法质疑!
那怎么办?
诸糅真
又问道:“那如何来理解‘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无奈之下,他只能换一个角度来质疑。
他又搬出了道德经里极为经典的一句。
郑经却回道:“关于这一句,我暂时不回答你,我还得引
其它的概念,来辅助理解这个道字。”
诸糅真
:“……”
“按照我刚才的定义,天之道,属于难以逆转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能去理解,去掌握,去顺道而为,这话真
应该认可吧?”
郑经又问道。
诸糅真
立即认可地点了点
。
天道不可违,这是儒家荀子的说法,而在道家,李圣
也说天道不可逆,这是无可争议的。
“天道不可违,但却是可以利用的。”
郑经又开
了,并且举起手中的茶杯说:“打个比方说,水往低处流,是天之道,不可逆,但我利用一个杯子,却可以将其举高。
“我利用杯子将其举高的行为,就属于
之道,属于
道对天道的利用。
“就好比大禹治水,既然水往低处流不可逆,那他就因势利导,改变河道,将水引至不会祸害
的地方去,那也是
道对天道的利用。
“又好比墨家发明的水车,利用工具将水引至高处,来灌溉农田,以让咱们
生活得更好,那也是
道对天道的利用。”
他又一连举了几个极为有名的例子。
对于这几个例子,不管是诸糅真
,还是已反应过来的阮留之,都无从辩驳,只有认可的份。
但他们有所不解的是: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
“很好奇我为啥要举这些例子对吗?”
郑经似乎能看透他们的想法,接着又说道:“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天道不可违,但却是可以利用的,这就是
之道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
生存得更好。”
说完后,他停顿了片刻。
“我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是圣
之道,还是俗
之道,抑或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或者是道家的无为之道,还是墨家的机关之道……
“任何
之道,其道存在的本意,都是为了让
活得更好更长久。
“区别在于,圣
之道利大家,利天下,而俗
之道利己。”
最为震撼的来了。
之道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
活得更好更长久?
区别只是在于是利己还是利天下?
诸糅真
和阮留之一下又听懵了。
而郑经却没有理会这么多,又说道:“所以你刚才所说的这一句,其实是不准确的,假如
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那只能说明这
道是俗
之道,而非圣
之道,若是圣
之道,一定会学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最终的答案来了。
轰的一声,诸糅真
和阮留之差点就被震得摊倒在地。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可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最为经典的一句啊,这家伙竟然说这一句不准确?
你怎么不直接说圣
错了?
“你的意思是说,圣
的这一句错了?”
负责唱黑脸的阮留之弱弱地问道。
虽是质疑,但却不敢太大声。
郑经回道:“圣
说的一定是对的吗?我只能说,圣
也是
,也会存在理解不到位,以偏概全的可能。留之先生若是觉得我说错了,可以直接指出来。”
阮留之:“……”
我哪里能指得出来你哪里说错了?
李圣
创作《道德经》,不就是为了通过它来论述道和德,来给世
讲述自然的规律及
世间的道理,告诫大家天道不可违,
道不可坏,坏了将祸患无穷吗?
若是由他来定
之道,又岂会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么一理解,确实是圣
的那一句说得不够准确,他所描述的
道只是俗
之道而非圣
之道啊!
唉,没法反驳和质疑啊!
他
地叹了一
气。
道家圣
竟然被否认,这让他极为不爽,于是问道:“那你觉得……儒家圣
之言里,有错的吗?”
因为不爽,他开始转移话题,将目标转向了儒家。
“当然有啊,比如说荀子的那句‘
之初,
本善’,我觉得就是错的。”
郑经随
就回道。
阮留之:“……”
连儒家的孟圣
都否定?
孟子可是儒家大名鼎鼎的亚圣啊!
作为曾经的儒家之
,他当然知道,“
之初,
本善”是儒家经典启蒙作品《三字经》里的
一句,所有儒家
必学,但它的出处却来自于《孟子·告子上》。
其原文是:“
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若是按照郑
之刚才对道的定义,把
之
善来跟水往低处流来比,就相当于把善良当成了
的天
,确实是值得质疑。
可郑
之却是直接否定!
他不由得追问道:“怎么理解?”
“婴儿出生之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其本
是,饿了就得吃,哪怕是抢别
的,这一点跟禽兽的弱
强食是无异的。
“但
之所以是
,而非禽兽,其
中善良的成分并非天生,而是在其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