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都是委屈,殷老五喉
微哽,答应道:“行,反正咱们现在搬出来了,回
等不忙的时候,爹给你垒个炕,再把厨房搭起来。”
李柔娘做饭就在后院堆柴火的棚下面,地方小不说,下雨还漏水,很不方便。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李柔娘就煮好粽子,
代父
俩
去送粽子,自己把家里收拾收拾,提上粽子
蛋自己回娘家。
殷清瑶早早地把粽子送完,赶在路
等她,看见她李柔娘笑了笑,叹道:“就知道瞒不过你,从小到大,就喜欢去你外公家,那一起走吧!”
“你不等爹吗?”
“不等他,他这会儿在你爷家呢吧?那边是什么
况?”
殷清瑶摇摇
。
“我也不知道,我跟爹分
行动,到我爷家门
的时候,听见里面有吵架声,我就赶紧回来了。”
“吵什么架?”
她嫁到殷家十来年了,除了林氏动不动就骂
以外,其他
基本上都不吵架,也就逢年过节,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容易拌嘴。
不过现在孩子们都大了,家里就殷乐皓一个小霸王,大家都让着他,大过节的,以殷巧手的脾气,他们也不敢吵架。
以往王氏跟崔氏回来的时候把林氏哄得开开心心的,他们两个就算不对付,明面上也从来不拌嘴,今天是端午节,更不可能吵架了!
李柔娘很好奇是因为什么事儿吵架。
殷清瑶一脸笑意,故意不跟她说。
“等晚上回去,你问问我爹,我可什么也没听到!”
李柔娘每天晚上回来都会熬夜做针线活,赶在端午节前把衣服做出来,今天两
都穿着新衣裳,走在山路上。
李秀才家在上店镇西局村,从板蚕村出来走一段山路,还得翻几个山
,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西局村。要是沿着官道走的话,估计还得走一个时辰。
今天还是
天,倒也不算热。李秀才自己一个
在家,闲来无事就办了个学堂,收几个小子读书写字。
端午节放学早,中午放了学,下午给孩子们放半天假。他是宣统五年加恩科考出来的秀才,书也读了不少,但是去开封府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家里的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以后就安心地在村子里办学堂,收的束脩,加上每月从朝廷里领的银子,他就一个
,顾着自己绰绰有余。
李秀才自己扫了扫地,把学堂的门锁上,转身看见自己
儿和外孙
儿俩
站在学堂门
,高兴地合不拢嘴。
“你们怎么来了!”
李柔娘手里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放了粽子和
蛋。
“爹,我都好几年没回来过了,来看看您老
家,给您送点自己包的粽子!”
“好好,快回家里!”
殷清瑶喊了声外公,距离上次见面有半个多月了,李秀才瞧着她的脸色比之前红润,个
好像也长了点儿。
“我去买点
,回家给你们做饭!”
古代读书
基本上都不进厨房,不是说君子远庖厨,他们自恃身份,不屑于做这些事
。李秀才到村
买了
,又打了点雄黄酒,一手提着
,一手提着酒,回到他住的院子。
“柔娘,给我们清瑶先泡点儿茶喝,茶叶还在上屋的柜子里放着。”
说着话,他熟练地推开厨房的门,舀了水把
洗了。
李柔娘闷上一壶茶水,过来把他推出去。
“我来,您去上屋歇着,茶已经给您泡好了!”
李秀才不肯走。
“你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来做饭!”
他已经被李柔娘推到厨房门
了,手里的菜刀也被夺了。
“您炒的菜咸的要命,还是我来吧!”
李秀才最终没能争过自己的闺
,只好从厨房出来,洗了手招呼着殷清瑶去上屋喝茶。一进家门,殷清瑶就发现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屋子里的东西虽然旧,却
净净。
上屋的桌子上摆着茶壶和一包点心,还放着他们拿过来的篮子。
李秀才把点心打开摊在殷清瑶面前,裹满白糖的果子疙瘩看起来牙就疼。
“这是学生送来的,你尝尝,我记得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甜食。”
殷清瑶捏了一个咬了一
,实在是太甜了。
想起来李柔娘好像有两个哥哥,也就是说她是有两个舅舅的,但是记忆太过模糊,现在看来李秀才好像是一个
生活的。
“外公,舅舅呢?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舅舅还给我糖吃,现在都快忘了他们长什么样子了!”
提起自己的两个儿子,李秀才叹了
气。
“你大舅老早就从军去了,到现在也没消息,不知道还活着没有。你小时候见过的应该是你二舅,他在汝宁府的酒楼里给
家当账房先生。我本来想让他们读书,但都不是读书的料,我也就没再
他们。”
“你二舅忙的连过年都不回来,我这边忙完了,就去府城看看孙子孙
,看完就回来,我也不在那儿讨
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