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桦跟毕飞雨也各得了一幅画,不过他们一致认为于东的这幅才最好。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正如于东刚才说的,瑕疵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当然,往俗了说,写错了的题款,反而更容易引起
注意。
据传,明朝书画家徐文长曾经在一家点心店吃点心,觉得这家点心不错但是生意又很差,就主动为这个小店写了一块招牌,就叫“点心店”,不过他特意将“心”字少写了一点。
写完之后,他又署上自己的别名“田水月”以证明这就是他写的。
后来有
看到这快招牌竟然是徐文长写的,而且还连心都写错了,就议论了起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
都知道这家点心店有一块徐文长写的招牌,上面还有错字。
点心店来的
越来越多,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不过后来,点心店老板又见到徐文长,便提议让他把那一点给写上。
老板想,既然少一点都能有这么多
来看,那写对了不是更好?
徐文长答应了他,把那一点给补上了。
不过写对了之后,反而没有什么
来关注了。
所谓物以稀为贵,写对的有很多,写错的却很少。正如错版币一样,要比正版值钱很多。
三
各自拿到画之后,汪曾棋又问:“你们最近可有新作?”
余桦说,“我有一部长篇,这个月已经在《收获》发表。”
“叫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
“书名听起来挺唬
,回
我去找来看,你们两位呢?”
毕飞雨摇了摇
表示没有新作,其实也有,不过只有短篇,他就没说。
于东想了想,把自己新书的事
说了,“我的新书刚刚写完初稿,跟上沪有关的,还没想好在哪儿发。”
“写家乡是好的。”汪曾棋笑了笑,“你的新书要是出版了,我给你作序。还有余桦,我毕竟之前也教过你。”
余桦嘿嘿一笑,“您还记得啊。”
汪曾祺之前在鲁迅文学院教过大课,自然也给余桦上过课,不过当时学生很多,课又少,后来分实践老师余桦也没分到汪曾棋手下,所以接触并不多。
之前要来电话的时候,余桦觉得汪曾祺大慨不记得之前在鲁迅文学院教过自己,所以就没提这事。
于东看了看余桦,心说这家伙藏得挺
。
不过回想一下,余桦似乎也很少提到在鲁迅文学院的事
,他明明在里面待过两次。
汪曾棋笑眯眯地说道,“你们这一届的学生还是比较特殊的,有很多给我的印象都很
,比如你,比如莫言,比如刘振云……”
说起那一届的学生,汪曾棋又来了兴致,想起一些趣事来说。至于他主动要给于东他们的小说作序,似乎也不难理解。
他向来喜欢提拔后辈,阿城、铁琳、贾平洼他们都受他提携过,作序自然是小事一桩。
其实汪曾棋算是“大器晚成”的那一类,十年前,在文坛中,他很少被
提起,但是这些年他老而弥坚,越写越多。
前些年,如曹禺等一些跟他同期的作家渐渐丧失艺术感觉,难以
持文学的时候,他却在一旁不声不响地走了出来,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譬如《受戒》,是他六十岁所作,又譬如《大淖纪事》,是他六十一岁所作。
汪曾棋曾经说过,他家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
都不知道是什么,因为它从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忽然
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的、黄色的话,才知道是一棵金银花。
他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就有点像那棵金银花。
这几年,老先生在文坛行
见涨,也有越来越多的
喜欢他了。
于东从未来回来,知道他不仅仅是现在行
见涨,以后行
还会不断地涨。
聊了一会儿,施颂卿在一旁问,“余桦跟毕飞雨应该已经结婚了,于东你结婚了么?”
毕飞雨笑道,“巧了,施老师,他九月份刚办完婚礼。”
“是嘛,那恭喜啊,你这应该带点喜糖过来的,让我们老俩
也沾沾喜气。”
“是我考虑不周了。”于东笑道。
“没事,没事,听到这个消息,就感觉有喜气了。妻子是怎么认识的?是同学还是同事啊?”
汪曾棋弹了弹烟灰,抱怨道,“你查问这么多
什么?”
“我就是喜欢听年轻
的恋
故事。”施颂卿笑眯眯地回了一句。
于东回道,“是同事,其实去年就领证了,一直到九月份才办的酒席。”
“现在真好啊,我当年跟他结婚,办完手续拍完照片,就去吃了碗面条,算作庆祝了。”
说起过往的事
,施颂卿眼中满满的都是回忆,“我记得那家面馆叫张记面馆……”
说到这,汪曾棋打断了她,“怎么叫张记面馆,明明就是二巷子饭馆,就在中山公园旁边,我记得清清楚楚。”
“你肯定是记错了。”
“我肯定是没记错。”
老俩
又为那天在哪家餐馆吃面而争辩,争着争着,最后两个
都笑了。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他们也上了年纪,谁记得对,谁记得错,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过他们都记得,那天面很劲道,汤很鲜,阳光很艳,她一边吃着,一边对他笑,额
有一层水雾般的细小汗珠。
听着他们回忆,于东他们也都笑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还能吃到一把高品质狗粮。
于东也想起去年跟程砚秋领证的时候,那时候天很冷,忽然下起了大雪,他们去吃了鸭血
丝,身体暖暖的,那份暖和不仅来自
丝汤,还来自于其他某种不可名状的东西。
挨晚的时候,于东他们起身要告辞,老俩
去热
地将他们留住。
盛
难却,他们也就留下了。
施颂卿做了几道家常菜,其中就有咸菜茨菇汤,说是专门为汪曾棋准备的,其他
未必吃得惯。
本以为就是一顿普普通通的饭,却没想到快开始的时候汪曾棋掏出一瓶五粮
来。
“本来朋友送了六瓶,喝着喝着就剩两瓶了,咱们将就着喝吧。”
喝就喝吧,但是于东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汪曾棋酒量奇好,酒瘾奇大,喝过一瓶之后,又把最后一瓶给摸了出来。
最后几个
把两瓶酒解决掉,汪曾棋一个
就喝了大半瓶。
看起来他平时应该经常这么喝,施颂卿在旁边看着劝都没劝一声,反而告诫他说别把于东他们喝醉了。
喝到兴处,他说,看相的说他会活到九十,但是他自己预测只可以活到八十。今年他已经七十五岁,能说出这话,可见他的豁达。
他还说,烟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和书画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为了酒,他还写过一副对联:刚
读经柔
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从汪曾棋家离开的时候,于东他们三个已经晕晕乎乎,姜杰来接他们的时候,也是颇为诧异:汪老先生这么能喝?
……
第二天早上,于东他们几个就去了燕京大学。
中文系系主任冷学军来接的,一见到于东他们,冷学军就连声道歉